方劑組成解釋
喝起丸中包含萆薢,主要原因有二:
- 利水消腫:萆薢性味甘淡微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能排除體內多餘水分,緩解水腫症狀。喝起丸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萆薢有助於提高藥效。
- 通絡止痛:萆薢還具有一定通絡止痛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喝起丸中可能包含其他具有消炎止痛作用的藥材,萆薢可輔助其發揮功效,促進康復。
萆薢在喝起丸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喝起丸中包含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腎固精,增強體力: 杜仲性溫,味甘苦,歸腎經,具有補腎壯筋、強筋骨、益精血的功效。喝起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乏力、陽痿等症狀,而杜仲可以補腎壯筋,提高腎氣,改善這些症狀。
二、利水消腫,通經絡: 杜仲同時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促進水液代謝,改善水腫現象。喝起丸中也可能包含一些利水滲濕的藥物,杜仲可以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利水消腫作用,並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
喝起丸方劑中含有葫蘆巴,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開胃,增進食慾:葫蘆巴性溫,味甘,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化積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葫蘆巴可以起到改善作用,增進食慾,促進消化吸收。
- 理氣止痛,溫中散寒:葫蘆巴還具有理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對於胃寒疼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葫蘆巴可以起到溫胃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緩解患者的痛苦。
綜上所述,葫蘆巴的加入,一方面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進食慾;另一方面可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對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胃寒疼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喝起丸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助陽,補益脾腎: 補骨脂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腎助陽、補益脾腎的功效。對於脾腎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食慾不振、小便清長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 溫陽止瀉,固澀止遺: 補骨脂還有溫陽止瀉、固澀止遺的作用。對於脾腎陽虛導致的慢性腹瀉、遺精、滑精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喝起丸中加入補骨脂,可以有效地改善腎陽虛和脾虛所致的各種病症,起到溫補脾腎、固澀止遺的功效。
喝起丸中加入茴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作用: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氣凝滯、氣機阻滯所致的胃寒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能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助消化,增進食慾:茴香含有揮發油,具有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的作用。對於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患者,加入茴香能幫助消化,提高食慾,改善胃腸功能。
因此,喝起丸中加入茴香,不僅可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還可以助消化,增進食慾,對改善胃腸功能有積極作用。
喝起丸中加入胡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腎固精:胡桃仁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填精、固精縮尿的功效。對於腎虛精虧、遺精滑精、尿頻不禁等症狀,胡桃仁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 潤腸通便:胡桃仁富含油脂,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以緩解便祕,促進腸道蠕動。對於因腎虛引起的便祕,胡桃仁能起到雙重作用,既補腎,又通便,相得益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喝起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小腸氣」(即疝氣)及腰痛,尤其針對疝氣引發的「橫堅弦」(指腹股溝或陰囊處硬塊緊繃)、「繞臍走注」(疼痛放射至臍周)、「小腹攻刺」(小腹絞痛如針刺)等症狀。此類病症在中醫多歸因於腎陽虛弱、寒濕下注或肝經氣滯,導致下焦氣機不暢,筋膜拘攣。喝起丸通過溫腎散寒、行氣止痛、強腰膝之效,緩解疝氣與腰痛。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補腎陽,散寒止痛
- 破故紙(補骨脂):補腎壯陽,溫脾止瀉,針對腎陽虛衰之本。
- 葫蘆巴:溫腎助陽,散寒止痛,專治寒疝腹痛。
- 小茴香:行氣散寒,疏肝止痛,直接緩解疝氣疼痛,為「小腸氣」要藥。
三者協同,直達下焦,溫散寒凝。
強筋骨,利濕濁
- 杜仲:補肝腎、強筋骨,改善腰痛。
- 萆薢:利濕祛濁,分離清濁,防寒濕流注筋膜。
一補一利,標本兼顧,既固腎氣又除濕滯。
潤補下焦,助藥力
- 胡桃仁:溫補腎肺,潤腸通便,其油脂能緩解筋膜拘急,並助諸藥吸收。
配伍特點
- 鹽酒送服:鹽引藥入腎,酒行藥勢,增強溫通之效。
- 胡桃為丸:取其滑潤之性,緩和諸藥辛燥,兼顧陰陽互根。
推理延伸功效
除原文所述疝氣、腰痛外,此方結構隱含「溫通肝腎」之機,可推論適用於:
- 寒濕型慢性腰痛(遇冷加重,得熱緩解)。
- 男性陰囊冷痛或婦女下腹冷感(屬腎陽不足者)。
方劑思路總結
喝起丸以「溫腎陽、散肝寒」為核心,結合強腰、利濕、潤導,形成「標本同治」格局。針對下焦寒濕氣滯之痛證,從腎肝二臟著手,既補先天之陽,又疏後天(肝經)之滯,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法。
傳統服藥法
萆薢1兩,杜仲(酥炒去絲)1兩,葫蘆巴(生脂麻炒)1兩,破故紙(炒)1兩,小茴香1兩(鹽水浸1宿),胡桃仁1兩(湯去皮)。
將胡桃為末,同前五味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空心鹽酒送下,或鹽湯亦可。
本方改為湯劑,名「喝起湯」(見《嵩崖尊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喝起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喝起丸, 出處:《瑞竹堂方》卷二。 組成:萆薢1兩,杜仲(酥炒去絲)1兩,葫蘆巴(生脂麻炒)1兩,破故紙(炒)1兩,小茴香1兩(鹽水浸1宿),胡桃仁1兩(湯去皮)。 主治:小腸氣及腰痛。疝氣,橫堅弦,繞臍走註,小腹攻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