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骨脂丸方劑中加入萆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通利水道:萆薢性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能通利水道,排出體內濕邪。補骨脂丸常用於治療風溼痹痛、腰膝痠軟、水腫等病症,萆薢的利水作用可輔助藥效,減輕水腫,改善痹痛症狀。
- 活血化瘀,祛風止痛:萆薢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可通經活絡,祛風止痛。補骨脂丸常含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溼的藥材,萆薢的活血化瘀作用可協同其他藥物,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疼痛。
補骨脂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肢冷乏力等症狀。其組成成分多種多樣,其中包含人尿一項,這在現代人眼中或許頗為特殊。根據古代中醫學說,人尿又稱為「童便」或「人中黃」,尤以男童清晨第一次小便為佳,認為其性寒味鹹,能清熱解毒、滋陰降火。在補骨脂丸中加入人尿,旨在利用其獨特功效,與其他草藥如補骨脂、杜仲等相互配合,共同發揮壯腎陽、固精氣的作用。此外,古人認為人尿中的某些成分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整體療效。然而,現代科學對於人尿作為藥材的觀點尚存爭議,使用時應遵從專業醫師指導,並考慮到衛生及安全性問題。
補骨脂丸中加入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腎壯骨: 杜仲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其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作用,與補骨脂、桑寄生等藥材相配,能加強補腎壯骨之效,適用於腎虛腰膝酸軟、骨質疏鬆等症。
- 調節氣血: 杜仲能益氣補血,與補骨脂等藥材協同作用,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腰膝酸軟、四肢乏力等症狀。
因此,杜仲的加入,不僅增強了補骨脂丸補腎壯骨的功效,更能調節氣血,使藥效更佳。
補骨脂丸中包含補骨脂,其原因主要有二:
- 補腎壯陽,溫脾止瀉: 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脾經,具有補腎壯陽,溫脾止瀉的功效。對於腎虛陽痿,脾虛泄瀉,寒濕帶下等症,均有治療作用。
- 補骨生肌,止血生肌: 補骨脂亦能補骨生肌,止血生肌,對於骨折損傷、外傷出血等症,具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補骨脂丸以補骨脂為主要藥材,旨在發揮其補腎壯陽、溫脾止瀉、補骨生肌等功效,治療相關疾病。
補骨脂丸中加入胡桃仁,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補腎固精: 胡桃仁性溫,味甘,入腎經,有補腎固精、溫陽暖腎之效。補骨脂丸多用於腎虛腰痛、陽痿遺精、帶下清稀等症,胡桃仁可與補骨脂、杜仲等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補腎固精之功效。
- 潤腸通便: 胡桃仁富含油脂,可潤滑腸道,有助於通便。補骨脂丸中常加入肉桂、補骨脂等燥性藥材,胡桃仁的潤腸作用可緩解藥材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避免引起便祕等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骨脂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腎虛及寒濕一切腰痛」,其核心在於「平補諸虛,益精壯陽」,屬補腎壯陽、強筋骨、祛寒濕之劑。
- 腎虛腰痛:腎陽不足,腰府失溫,症見腰膝冷痛、乏力、陽痿早洩、夜尿頻多。
- 寒濕腰痛:寒濕侵襲經絡,氣血不暢,症見腰痛重著、遇寒加劇、肢體困重。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補腎益精為主軸
- 補骨脂(炒):溫腎助陽,納氣平喘,主攻腎虛腰痛、陽痿遺精。
- 鹿角膠(炙燥):補益精血,強筋骨,針對腎陽不足、精血虧虛。
- 胡桃肉、生地黃汁:滋腎填精,胡桃肉潤養,生地黃滋陰養血,助陽藥不傷陰。
- 山藥、白茯苓:健脾益氣,補後天以養先天,固護脾胃助藥力吸收。
(2)溫陽散寒通絡
- 桂(去粗皮)、松脂:溫通經脈,散寒止痛,松脂兼祛風濕。
- 蛇床子、蒺藜子:溫腎壯陽,祛風燥濕,輔助補骨脂強化陽氣。
- 獨活、萆薢:祛風濕、通痹止痛,專治寒濕阻絡之腰痛。
(3)活血化痰利濕
- 牛膝(酒浸):引藥下行,活血強筋,治腰膝痠軟。
- 澤瀉、薏苡仁:滲利濕濁,防補藥滋膩,助寒濕從小便出。
- 杏仁、檳榔:杏仁宣肺氣通絡,檳榔行氣化滯,暢通氣機。
(4)輔助調和之品
- 棗、蜜: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緩峻藥之性。
- 菖蒲:開竅化痰,助陽藥通行經絡。
三、整體作用機理
此方以「溫補腎陽」為核心,結合「祛寒濕」「活血通絡」之法:
- 補腎填精:補骨脂、鹿角膠、胡桃肉直接補益腎精,強化根本。
- 散寒除濕:桂、獨活、萆薢祛除寒濕外邪,解決標證。
- 標本兼治:在補虛同時,佐以利濕、行氣、活血之品,防止壅滯,使補而不滯,攻不傷正。
四、適用證候延伸推論
除腰痛外,此方因具「益精壯陽」之功,或可延伸至:
- 腎陽虛衰之陽痿、遺精、尿頻。
- 寒濕久痹之關節冷痛、屈伸不利。
- 年老體虛、筋骨萎弱之調理。
此方組合嚴謹,體現中醫「陰中求陽」「通補兼施」之思路,對腎虛夾寒濕者尤為適宜。
傳統服藥法
補骨脂(炒)8兩,松脂8兩,山芋8兩,白茯苓(去黑皮)8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3升,胡桃肉1斤,棗1斤,鹿角膠(炙燥)10兩,桂(去粗皮)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澤瀉1兩,菖蒲1兩,薏苡仁1兩,萆薢1兩,檳榔(煨,銼)1兩,獨活(去蘆頭)1兩,蒺藜子(炒,主角)1兩,蛇床子1兩,生地黃2斤(取汁)。
平補諸虛,益精壯陽。
上為末,煎地黃汁成煎,入藥點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腹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腎陽、強筋骨、散寒濕的功效,適合於腎虛及寒濕一切腰痛的患者使用。但本方有溫燥的性質,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骨脂丸, 出處:《婦科玉尺》卷五。 組成:補骨脂3兩,杜仲3兩,醋牡蠣3兩,五味子3兩,車前子2兩,艾葉1兩。 主治:年老人久帶。
補骨脂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引《鄭氏家傳渴濁方》。 組成:益智仁2兩(去殼,青鹽5錢,炒),川巴戟1兩(去心),補骨脂1兩(淨洗),龍骨1兩(火煅)。 主治:夢遺。
補骨脂丸, 出處:《保命歌括》卷十三。 組成:川萆薢4兩(分4制,童便、米泔、鹽湯、酒各浸1宿,曬乾),杜仲(如上制)4兩,破故紙(炒香)3兩,胡桃肉(去皮,另研如泥)4兩。 主治:腎虛及寒濕一切腰痛。
補骨脂丸,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四引《局方》。 組成:補骨脂4兩(炒香),菟絲子4兩(酒蒸),胡桃肉1兩(去皮),乳香2錢半,沒藥2錢半,沉香2錢半。 主治:壯筋骨,益元氣。主治:下無虛敗,腳手沉重,夜多盜汗,縱欲所致。
補骨脂丸,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大木瓜1個(去皮瓤,入硇砂1兩,去砂石,蒸令熟,研爛),補骨脂(炒)1兩,薯蕷1兩,官桂(去皮)1兩,青皮1兩,木香1兩,茴香子1兩,檳榔1兩,荊三棱半兩(醋浸1宿,炒令黃),肉豆蔻半兩(去殼)。 主治:補暖。主治:脾腎久冷,積氣成塊,或發疼痛。
補骨脂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二引《博濟》。 組成:補骨脂(炒)1兩,葫蘆巴1兩,茴香子(炒)1兩,檳榔(雞心者,銼)1兩,楝實(去核,麸炒)1兩,巴戟天(去心)1兩,京三棱(濕紙裹,煨令熟,研)1兩,青橘皮(湯洗,去白)1兩,枳殼(去瓤,麸炒),蓽茇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蓽澄茄3分,木香3分,丁香3分,桂(去粗皮)3分。 主治:補益精髓,溫中下氣,安五臟,利腰腳,進飲食。主治:膀胱(疒頹)疝,臍脅冷氣刺痛,脾腎虛冷,小腸氣攻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