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耆丸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其補氣之力強於人參,且能扶正祛邪,適合於氣虛乏力、表虛易感等症狀,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提升免疫功能。
  2. 協調藥性: 大黃耆丸中常搭配具有瀉下通便作用的大黃,而黃耆的補氣固表作用可以防止大黃過於寒涼,損傷正氣,並能促進大黃瀉下的效果,達到瀉而不傷正之目的。

大黃耆丸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大黃瀉下之燥: 大黃性寒,瀉下力強,易傷津液,導致腸燥便祕。柏子仁甘潤,性平,能滋陰潤腸,緩解大黃的燥熱之性,避免其過度瀉下而傷正氣。
  2. 寧心安神,助補氣健脾: 柏子仁入心經,具有寧心安神之功效,可緩解大黃瀉下後可能引起的虛弱、心慌等症狀。同時,柏子仁也具有一定的補氣健脾作用,與黃芪等補氣藥物相輔相成,有助於提高機體抵抗力,恢復元氣。

大黃耆丸中加入天門冬,主要考慮其滋陰潤燥的功效。

大黃性寒,瀉熱通便力強,久服易傷陰。而天門冬味甘性寒,入肺腎經,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與大黃的寒性相協調,避免其過度耗損津液。

同時,天門冬還能緩解大黃的毒性,起到保護腸胃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者,加入天門冬能有效降低大黃對腸胃的刺激,增加其安全性。

因此,天門冬的加入,既能平衡大黃的寒性,又能緩解其毒性,使方劑更具安全性與有效性。

大黃耆丸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氣,健運脾胃: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的功效。大黃性寒,容易傷脾胃,白朮的加入可補益脾胃之氣,緩解大黃對脾胃的損傷,提升藥效的利用率,避免產生副作用。

2. 協調藥性,提高療效: 白朮與大黃相配,可使藥性更加平和,有利於藥物在體內更好地發揮作用。白朮能提升大黃瀉下的效果,並輔助其清熱解毒,達到更好的療效。

大黃耆丸方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大黃性寒,瀉熱通便,容易耗傷陰血,而生地黃可補充陰血,避免大黃過於燥烈,對腸胃造成損傷。
  2. 緩和藥性,協調作用: 大黃耆丸中,黃芪性溫,補氣固表,與生地黃性寒相配,寒熱互濟,既能瀉熱通便,又能益氣固表,達到治療目的,且能緩和藥性,避免單味藥物的副作用。

大黃耆丸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補氣健脾之效: 遠志味甘、性溫,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止咳之功。與黃芪、大黃等藥材配合,可以增強補氣健脾之效,使藥力更趨於平和,避免大黃的寒性太過傷脾,同時也能改善心脾氣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等症狀。

2. 改善心神失養: 大黃耆丸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心神失養導致的失眠、健忘、心悸等症。遠志的安神益智之功,可與黃芪的補氣健脾作用相輔相成,共同改善心神失養,達到安神定志、改善睡眠的目的。

大黃耆丸中加入澤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利水,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瀉熱通便,善於清熱解毒,而澤瀉性寒,利水滲濕,能清熱瀉火,二者合用,可增強瀉熱利水之效,適用於熱毒壅盛、水濕停滯之症,如濕熱瀉痢、小便不利等。
  2. 配伍相宜,增強功效: 澤瀉性寒,可緩和大黃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傷陽,同時也能增強大黃的瀉火利濕之功,使藥效更為平和穏定,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黃耆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氣,固本培元:山藥味甘性平,入脾、肺、腎三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補腎的功效。大黃性寒,瀉火通便,容易傷及脾胃,而山藥可補脾健胃,緩解大黃的燥性,防止脾胃虛弱。
  2. 滋陰潤燥,協調藥性:大黃瀉火通便,性寒燥烈,容易傷津耗氣。山藥滋陰潤燥,能緩解大黃的燥熱之性,使藥效更加溫和,避免出現口乾舌燥、大便幹結等副作用。

總而言之,山藥的加入有助於調和藥性,降低大黃的副作用,並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大黃耆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大黃性寒,功效峻猛,易傷脾胃;而黃芪性溫,補氣健脾。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中和藥性,避免大黃寒性過強,損傷脾胃,使藥性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2. 增強功效: 甘草能增強黃芪補氣固表的作用,並與大黃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同時,甘草還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減輕大黃的副作用,使藥效更佳。

大黃耆丸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扶正固本,增強體質: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扶正固本的功效。大黃性寒,瀉下通便,容易傷及正氣。人參的加入,可以補益脾胃,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大黃過度瀉下導致正氣虛弱。
  2.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人參能緩解大黃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度刺激腸道,引起腹痛、腹瀉等副作用。同時,人參還能促進大黃的吸收利用,提高其藥效。

大黃耆丸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大黃性寒,擅長瀉熱通便,但長期服用容易傷脾胃。石斛性微寒,但味甘,具有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功效,可以緩解大黃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燥烈。
  2. 增強療效:石斛與大黃相配,可以加強藥效。石斛的滋陰清熱作用,可以配合大黃瀉熱通便,更有效地消除體內的熱邪,達到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

總而言之,石斛在大黃耆丸中的加入,既能緩和藥性,保護脾胃,又能增強療效,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大黃耆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緩解大黃燥性: 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造成腸胃燥熱,甚至損傷津液。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緩解大黃的燥性,保護腸胃,避免因瀉下過度而導致津液耗損。
  2. 清熱解毒,促進藥物吸收: 大黃善於清熱解毒,但其苦寒之性亦可能影響藥物的吸收。麥門冬能清熱解毒,有助於緩解大黃的苦寒之性,促進藥物的吸收,提高藥效。

大黃耆丸中加入川牛膝,是基於其 活血通絡、引藥下行 的作用。

川牛膝性溫,味苦辛,入肝、腎經,具有 通經活絡、引血下行 的功效。與大黃配伍,可 增強大黃瀉下之效,並將藥力引導至下焦, 治療瘀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腹痛、便祕、腰膝痠痛等症狀。同時,川牛膝還能 補益肝腎,促進氣血運行,與黃芪相輔相成,起到 扶正祛邪 的作用。

大黃耆丸方中包含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腰,固本培元:杜仲性溫,味甘辛,入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作用。與大黃、黃芪等藥材配合,可增強補益脾腎之效,並有助於固本培元,提升整體抗病能力。
  2. 調和藥性,協同作用:杜仲的加入,可以緩解大黃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峻猛,同時其補益腎氣的功效,可以更好地配合黃芪補氣升陽,使整體方劑更加協調,達到藥效相輔相成的作用。

大黃耆丸中加入薏苡仁,是利用其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與方劑其他藥材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濕熱內蘊、脾虛泄瀉等症狀的目的。

薏苡仁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有效去除體內濕氣,緩解脾虛導致的腹瀉。同時,薏苡仁還具有健脾止瀉的作用,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幫助患者恢復正常排便。

因此,大黃耆丸中加入薏苡仁,不僅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還能改善脾胃功能,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大黃耆丸方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解表,調和藥性: 防風性微溫,入肺經,具有疏風解表、止痛止癢的功效。大黃性寒,善清熱瀉火,但寒性較烈,容易損傷脾胃。防風的溫和之性可以中和藥性,避免大黃過寒傷脾。

2. 協同藥效,增強療效: 大黃善瀉下,防風則能引導藥力循行至表,使藥效更有效地達於表裏,達到祛邪解表、瀉熱通便的效果。

大黃耆丸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利濕,化濕濁: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功效。大黃性寒,瀉下力強,易傷脾胃,茯苓可健脾和胃,防止大黃過於寒涼而傷脾胃。
  2. 促進藥效發揮: 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大黃等藥物更好地發揮瀉下通便的效果,達到治療便祕、消腫止痛的目的。同時,茯苓還能和胃健脾,使藥性更平和,避免過於燥烈而傷正氣。

大黃耆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是考慮其 收斂固澀 的功效。

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傷及脾胃,而五味子味酸甘,性溫,能 收斂脾胃,固護腸氣,避免大黃過度瀉下,損傷脾胃之氣。同時,五味子還具有 補腎固精 的功效,可與黃芪協同作用,增強補氣固表之效。因此,五味子在該方劑中起到了 緩解大黃瀉下之弊,增強補氣固表之功 的作用。

大黃耆丸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志,緩解大黃燥烈之性:大黃瀉下力強,易傷陰耗氣,而茯神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安神定志、益氣健脾之效,可緩解大黃燥烈之性,防止其過度耗傷正氣。
  2. 調和脾胃,助補氣血:茯神可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黃芪補氣血功效的發揮,使補氣效果更加顯著。同時,茯神可增強心脾功能,進一步提高補氣效果,使整體方劑療效更佳。

大黃耆丸中添加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氣行血: 乾薑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有助於化解大黃的寒涼之性,避免其寒性過於強烈,傷及脾胃陽氣。同時,乾薑也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大黃瀉下通便的效果發揮,並避免寒邪凝滯,影響藥效。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乾薑的溫性可以協調大黃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此外,乾薑能助氣行血,可以增強黃芪的補氣升陽之效,共同促進機體正氣,增強抵抗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黃耆丸中包含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丹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的功效。大黃耆丸常用於治療血瘀證,而丹參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流障礙,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清熱涼血:大黃耆丸中常含有清熱解毒的藥材,例如大黃、黃芩等。丹參亦具清熱涼血之效,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目的。

大黃耆丸中添加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壯陽,益氣固本: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氣固本之功效。與方中大黃、黃耆等藥材搭配,可協同補氣活血,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等症狀。
  2. 潤腸通便,緩解便祕:肉蓯蓉富含黏液質,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與方中大黃的瀉下作用相輔相成,可緩解便祕,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腸胃功能。

大黃耆丸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益肝腎,滋陰生津:枸杞子性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滋陰生津之效。大黃性寒,瀉下之力較強,配伍枸杞子可緩解大黃的燥性,避免傷陰,並增強其補氣養血之功。
  2. 調和藥性,促進藥效:大黃耆丸以大黃瀉下為主,配伍黃芪、甘草等補氣藥,旨在瀉中有補,補中有瀉。枸杞子可調和藥性,使補瀉兼備,藥效更佳。同時,枸杞子亦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恢復體力。

大黃耆丸方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滲濕止瀉、明目之效。方中大黃瀉熱通便,黃耆補氣固表,車前子則協同利水滲濕,助大黃瀉下熱毒,並配合黃耆補氣,使瀉而不傷正氣,達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補氣固表之目的。

大黃耆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扶正固本: 山茱萸性溫,味酸澀,歸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止汗、收斂止血的功效。與大黃、黃芪等藥材搭配,可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脾胃虛寒、氣虛下陷等問題。
  2. 制約瀉下: 大黃性寒,味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山茱萸的溫補作用可制約大黃的瀉下之性,避免藥性過猛,損傷脾胃。同時,山茱萸的收斂作用可防止大黃瀉下過度而導致腹瀉不止。

大黃耆丸中加入狗脊,主要是針對其補腎壯腰的功效。狗脊性溫,味甘苦,入腎經,具有補腎壯腰、強筋健骨的功效,與大黃耆丸中其他藥材如黃耆、當歸等補氣養血的藥材相配合,可起到加強補腎益氣、強筋健骨的作用。此外,狗脊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幫助身體排出濕氣,進一步促進腎氣的恢復。因此,狗脊的加入可有效提升大黃耆丸的療效,使其更加全面地改善腎虛、腰膝酸軟等症狀。

大黃耆丸中加入萆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萆薢性味甘淡微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大黃耆丸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萆薢的利水滲濕作用,可助大黃瀉熱通便,清利濕熱,從而改善帶下病症。
  2. 健脾益氣: 萆薢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可補脾胃之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利於濕熱的代謝和排出。這與大黃耆丸中黃芪的補氣作用相輔相成,更全面地改善因濕熱引起的脾虛證。

大黃耆丸中加入阿膠,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血滋陰,緩和藥性: 大黃性寒,擅瀉火通便,但久服易傷陰血。阿膠性溫,入血分,能補血滋陰,緩解大黃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
  2. 固護脾胃,防止腹瀉: 大黃瀉下之力較強,容易引起腹瀉。阿膠具有補血養血、固護脾胃之效,能增強脾胃功能,防止腹瀉,使藥性更溫和。

總之,加入阿膠可以使藥性更平和,避免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同時也能提高藥效。

大黃耆丸中包含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扶正祛邪: 巴戟天性溫,味甘辛,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溫腎助陽、祛風除濕的作用。與大黃、黃芪等藥物配合,可增強藥效,更有利於扶正祛邪,治療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等症狀。
  2. 調和藥性,促進吸收: 巴戟天性溫和,與大黃、黃芪等藥物相配,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黃耆丸中加入菟絲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腎壯陽: 菟絲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效。大黃耆丸常用於治療脾腎虧虛、元氣不足、陽痿早泄等症,菟絲子可以補腎固精,提升藥效。
  2. 固本培元: 菟絲子能補益腎氣,增強機體免疫力。大黃耆丸以黃芪補氣健脾,配合菟絲子固本培元,協同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有助於提高患者的整體免疫力,促進疾病康復。

大黃耆丸中加入覆盆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腎止遺: 覆盆子性溫味酸,入肝腎經,有固腎澀精之效。大黃耆丸常用於治療脾腎虛弱、氣虛下陷所致的脫肛、子宮下垂、遺精等症。覆盆子可補腎固精,協同大黃、甘草等藥物,起到固本止遺的作用。
  2. 益氣養血: 覆盆子具有益氣養血之效,可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虛弱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大黃耆丸中,黃芪補氣固表,黨參補中益氣,覆盆子則起到輔助作用,共同增強體質,改善氣血不足。

主治功效


大黃耆丸: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 柏子仁:安神鎮靜、止血、固澀固表、生津止渴、潤燥滑腸、補氣補陰。
  • 天門冬:滋陰、潤肺、清熱、止咳、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潤燥、補氣、止血、清熱解毒。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遠志: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 山藥: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人參:補氣、益精、寧神、益智、安神、止咳、益肺、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健脾益胃。
  • 石斛: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
  •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
  • 川牛膝: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
  • 杜仲: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安胎、補腎。
  • 薏苡仁: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五味子: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
  • 茯神:安神定驚、健脾益胃、利水滲濕。
  •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 狗脊:補陽、補氣、止血、祛風除濕、補益肝腎、補血養肝。
  • 枸杞子:滋陰、補氣、益精、潤肺、補血養肝、補益肝腎、清肝明目和強筋骨。
  • 車前子: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清肺化痰、降氣止咳、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
  • 山茱萸: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
  • 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
  • 菟蕬子:補腎、益肝、明目、壯陽、止瀉、補虛陰、益精血、充津液、通經絡。
  • 覆盆子:收斂、固澀、補益肝腎。

總結:

中藥方劑「大黃耆丸」主要成分是黃耆、柏子仁、天門冬、白朮、生地黃、遠志、澤瀉、山藥、甘草、人參、石斛、麥門冬、川牛膝、杜仲、薏苡仁、防風、茯苓、五味子、茯神、乾薑、狗脊、枸杞子、車前子、山茱萸、肉蓯蓉、菟蕬子、覆盆子,主治功效是:虛勞:身體虛弱,精力不足,抵抗力低下,容易生病。百病:各種疾病。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柏子仁1兩,天門冬(去心)1兩,白朮1兩,乾地黃1兩,遠志(去心)1兩,澤瀉1兩,薯蕷1兩,甘草(炙)1兩,人參1兩,石斛1兩,麥門冬(去心)1兩,牛膝1兩,杜仲(炙)1兩,薏苡仁1兩,防風1兩,茯苓1兩,五味子1兩,茯神1兩,乾薑1兩,丹參1兩,肉蓯蓉1兩,枸杞子1兩,車前子1兩,山茱萸1兩,狗脊1兩,萆薢1兩,阿膠(炙)1兩,巴戟天1兩,菟絲子1兩,覆盆子1兩。
性冷者,加乾薑、桂心、細辛各2兩,去車前子、麥門冬、澤瀉;多忘者,加遠志、菖蒲各2兩;患風者,加獨活、防風、芎窮各2兩;老人,加牛膝、杜仲、萆薢、狗脊、石斛、鹿茸、白馬莖各2
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
每服10丸,酒送下。日稍加至40丸。
百日以內,慎生冷、醋滑、豬、雞、魚、蒜、生菜、冷食;五十以上,雖暑月三伏時,亦忌冷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黃耆丸具有補氣、養血、固表、止汗的功效,但是陰虛火旺、氣滯血瘀、痰濕壅盛、水腫脹滿等患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耆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二。 組成:黃耆1兩,柏子仁1兩,天門冬(去心)1兩,白朮1兩,乾地黃1兩,遠志(去心)1兩,澤瀉1兩,薯蕷1兩,甘草(炙)1兩,人參1兩,石斛1兩,麥門冬(去心)1兩,牛膝1兩,杜仲(炙)1兩,薏苡仁1兩,防風1兩,茯苓1兩,五味子1兩,茯神1兩,乾薑1兩,丹參1兩,肉蓯蓉1兩,枸杞子1兩,車前子1兩,山茱萸1兩,狗脊1兩,萆薢1兩,阿膠(炙)1兩,巴戟天1兩,菟絲子1兩,覆盆子1兩。 主治:虛勞百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