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萆薢湯

一味萆薢湯

YI WEI BI XI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梅瘡證治》卷下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肝經 25%
膀胱經 25%
胃經 25%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一味萆薢湯」顧名思義,僅以萆薢一味藥材組成。此乃取其萆薢藥性單純且功效顯著之特性,專注於單一藥材的藥力發揮,達到治病的效果。

萆薢性味甘平,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通淋止痛之功效。單味使用,可專攻水濕停滯、小便不利等症狀,如同以一柄利刃直指病竈,效果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味萆薢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專治梅毒瘡瘍及下焦濕熱壅毒之症。其主治特徵明確:

  1. 病位與病機:集中於前陰(「陽物漫腫」)、尿道(「陰口流膿水」),屬濕毒瘀熱腐蝕肌膚、敗壞血肉之證。
  2. 症狀特異性
    • 腫脹呈「紫赤」色,乃熱毒熾盛、血絡瘀滯之象。
    • 「不覺痛癢」說明濕邪黏滯,氣血痺阻,局部失養。
    • 「陰頭穿竅出臭膿」為濕熱腐肉成膿,毒邪外潰之危候。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單藥直達病所

    • 萆薢(20錢,約75克)重用為君,其性苦平,專入肝胃膀胱經。《本草綱目》謂其「治白濁,莖中痛」,《滇南本草》更直言「利膀胱水道,治赤白便濁」。此處取其:
      • 分消濕濁:萆薢善走下焦,滲利濕熱,通淋導滯,使毒從小便出。
      • 解毒消腫:古代醫家經驗中,萆薢可解惡瘡膿毒,尤宜於濕熱蘊結之瘍證。
  2. 配伍化毒丹之深意

    • 原方強調煎汁「送下改定化毒丹」,推測化毒丹為攻毒斂瘡之峻劑(如含輕粉、硃砂等),而萆薢湯作「引經載藥」:
      • 先通後攻:萆薢利濕開道,疏通下焦,助化毒丹藥力直達患處。
      • 護正祛邪:大量萆薢煎湯可緩解化毒丹燥烈之性,避免毒邪未去而正氣先傷。
  3. 膿潰與托毒之考量

    • 對於已潰瘡竅(「穿2-3竅」),萆薢之滲利能「因勢利導」,助膿毒外泄,避免內陷。

總結
此方體現「單方力專」與「內外合治」思維:以萆薢為核心,外滲濕熱、內導毒邪,輔以化毒丹強化療效。其所主之症,當屬梅毒晚期濕毒腐潰之候,符合中醫「以通為用」的治瘍原則。然須注意,此為古代用藥經驗,臨床運用需參酌現代醫學診斷與治療規範。

傳統服藥法


萆薢20錢。
上以水5碗,煎取3碗;分溫送下改定化毒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一味萆薢湯, 出處:《梅瘡證治》卷下。 組成:萆薢20錢。 主治:梅毒膿淋,陽物漫腫紫赤,或腫大不覺痛癢,或陰口流出膿水,或陰頭穿2-3竅出臭膿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