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關散
TOU GU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一二引《聖惠》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3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透關散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其宣肺解表、發汗解熱的功效。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能宣散肺氣,開達腠理,使外邪得宣發而出。對於風寒束表,肺氣不宣,証見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痰白等症,麻黃可藉助其發散之力,驅散外寒,宣通肺氣,達到解表止咳之效。因此,透關散中加入麻黃,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其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
透關散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對於風痰阻滯、筋脈拘攣所致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配合其他藥物: 透關散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羌活等具有疏風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與天南星合用,能更有效地達到祛風通絡、化痰止痙的目的。
總而言之,天南星在透關散中發揮著祛風止痙、配合其他藥物的作用,是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透關散中包含威靈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濕止痛: 威靈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透關散主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而威靈仙的祛風濕止痛作用,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症狀,促進關節活動。
- 通經絡活血: 威靈仙除了祛風濕止痛外,還具有一定的通經絡活血作用。透關散中加入威靈仙,能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促進關節處的血液流通,有利於藥物滲透到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透關散中包含萆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萆薢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透關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關節疼痛、腫脹,萆薢可藉由利水消腫,協助排除濕熱,緩解關節疼痛和腫脹。
- 通經活絡: 萆薢還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關節疼痛、麻木等症狀。透關散中加入萆薢,可以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通經活絡的作用,促進病患康復。
透關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效。透關散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使藥效更佳。
2. 補血養血,滋潤筋骨:當歸亦有補血養血、滋潤筋骨之功效。透關散中常加入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藥物,可能導致氣血不足,而當歸的補血作用則可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同時滋潤筋骨,改善跌打損傷後的氣血運行,促進傷口癒合。
透關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固表: 透關散主治外感風寒,症狀多為發熱、惡寒、鼻塞、流涕等,而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的功效,可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緩解風寒侵襲所致的症狀。
- 調和藥性: 透關散中包含一些性寒的藥材,如麻黃、桂枝等,人參性溫,加入其中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寒傷正,防止出現副作用。
總體而言,人參在透關散中起到補氣固表、調和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透關散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止痙:天麻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搐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邪入絡、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痙攣等症狀。透關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阻絡、經絡不通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天麻的祛風止痙作用能有效緩解疼痛及痙攣,促進經絡暢通。
- 活血通絡:天麻除了祛風止痙外,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透關散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使用,如川芎、赤芍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達到解除痺痛、恢復肢體功能的目的。
透關散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效。透關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等症。赤小豆能利水消腫,將體內濕熱之邪排出,促進小便通暢,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此外,赤小豆還可健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透關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透關散主治「歷節風,四肢攣急,疼痛難忍,短氣汗出」。
- 歷節風:古代病名,近似於現代風濕性關節炎或痛風,特點為關節腫痛、變形,甚至活動受限。
- 四肢攣急:指肌肉筋脈拘攣收縮,伴隨強直疼痛。
- 疼痛難忍:反映氣血閉阻、經絡不通之劇痛。
- 短氣汗出:提示病邪內擾,正氣不足,氣機不暢而耗散。
此方以「通關開竅、祛痰逐瘀」為核心,透過鼻黏膜給藥(嗅鼻療法),刺激經絡、排出痰涎,緩解關節氣血閉阻之痛。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1. 雄黃(研)
-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歸心、肝、胃經。
- 傳統功效:燥濕祛痰、殺蟲解毒、破瘀通絡。
- 在本方作用:
- 辛溫走竄,能深入關節逐除風濕痰瘀。
- 其毒性可強烈刺激氣血流通,開閉塞之關竅。
2. 豬牙皂莢(蜜炙,去皮)
- 性味歸經:辛鹹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
- 傳統功效:祛痰開竅、散結通絡。
- 在本方作用:
- 蜜炙減其峻烈之性,但保留通竅之力,助痰涎排出。
- 辛味上行,配合鼻用給藥,直達頭面諸竅,間接疏通四肢經絡。
3. 藜蘆
- 性味歸經:苦辛寒,有毒,歸肺、胃、肝經。
- 傳統功效:湧吐風痰、殺蟲止痛。
- 在本方作用:
- 與皂莢協同,加強催吐痰涎之效,從上焦(鼻竅)引出閉阻之邪。
- 寒性可制約雄黃、皂莢之溫燥,避免過度傷陰。
三、治療原理推論
開竅逐邪:
三藥皆具辛散之性,經鼻腔黏膜吸收後,直接刺激肺竅(鼻屬肺),透過「肺朝百脈」的聯繫,促使痰濕瘀血從上焦排出(如嚏涕、涎唾),間接疏通四肢經絡。痰瘀並治:
「歷節風」多因痰瘀互結於關節,方中雄黃破瘀、皂莢化痰、藜蘆湧吐,三者合力分解膠結之邪。以毒攻毒:
全方毒性較強,但藉由鼻用微量(「每用一字」)及蜜炙炮製,降低內傷風險,轉化毒性為藥效,突破氣血閉阻之病勢。
四、配伍特點
- 峻藥輕投:毒性藥僅用微量,且外治給藥避開腸胃吸收。
- 上病下取:鼻竅用藥,反射性調節全身氣機,尤適合「四肢攣急」之遠端病變。
- 通關透邪:強調「關透涎出」,痰涎排出象徵經絡得通,與西醫「刺激神經反射」機制或有相通之處。
此方體現中醫「通則不痛」與「開鬼門」的治療思維,適用於痰瘀閉阻之實證痛症,然須精準把控劑量與適應症。
傳統服藥法
雄黃(研)1分,豬牙皂莢(蜜炙,去皮)1分,藜蘆1分。上為細散。
每用1字,分彈入兩鼻中。關透涎出,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體虛、孕婦、小兒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 本方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透關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二。 組成:雄黃(研)1分,豬牙皂莢(蜜炙,去皮)1分,藜蘆1分。 主治:男子、婦人喉痹口噤,牙關緊。
透關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引《靈苑方》。 組成:朱砂1錢,水銀(同朱砂研如鐵色,無星爲度)1錢,龍腦1錢,膩粉1錢,牛黃少許。 主治:卒中,感厥,諸癇,小兒驚風,涎滿口噤。
透關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組成:娛蚣頭7枚,蠍梢(去毒)7枚,草烏頭尖(如麥粒大)7枚,川烏頭底(如錢薄)7枚,胡椒7粒,雄黃7粒(如麥粒大,别研)。 主治:牙疼。
透關散, 出處:《玉案》卷四。 組成:白豆蔻4錢,子丁香4錢,沉香4錢,青皮(醋炒)5錢,香附(醋炒)5錢,橘紅5錢,枳實5錢,青碌石(煅過)3錢。 主治:噎膈不通,痞滿氣結,飲食難下。
透關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二引《聖惠》。 組成:麻黃根5兩,天南星半兩(炮),威靈仙(去土)半兩,萆薢1兩,當歸(切,焙)1兩,人參1兩,天麻1兩,赤小豆(水浸,去皮,焙)半升。 主治:歷節風,四肢攣急,疼痛難忍,短氣汗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