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本方適用於小便白濁如米泔,係腎陽不足,濕濁下注所致。
方中萆薢利濕化濁,為治白濁之要藥;益智仁溫腎陽,縮小便;茯苓健脾化濕;烏藥溫腎化氣
石菖蒲化濕通竅、分利小便;甘草用梢清熱解毒,通淋止痛,並能協和諸藥。諸藥合用,能溫腎陽,利濕熱,諸症自癒。
陽虛白濁。濕濁下注所致之膏淋、白濁。小便頻數,濕濁不清,白如米泔,稠如膏糊。
現代應用於本方利尿,抗菌,消炎。用於慢性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陽萎、慢性陰道炎、盆腔炎、帶下等屬腎虛寒濕者,及小便白濁寒濕在氣分者。
傳統服藥法
智仁、萆薢、石菖蒲、烏藥各等分,茯苓、甘草、飛滑石,鹽少許。
水煎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萆薢分清飲, 出處:《女科切要》卷二。 組成:智仁、萆薢、石菖蒲、烏藥各等分,茯苓、甘草、飛滑石,鹽少許。 主治:陽虛白濁。
萆薢分清飲, 出處:《醫學心悟》卷四。 組成:川萆薢2錢,黃柏5分(炒褐色),石菖蒲5分,茯苓1錢,白朮1錢,蓮子心7分,丹參1錢5分,車前子1錢5分。 主治:導濕理脾。主治:赤白濁屬濕熱者。諸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