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雄黃摩風膏]的組成中,包含雄黃,是因為雄黃具有解毒消腫、祛風止痙的作用。雄黃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減少由風濕引起的腫脹和疼痛。其強效的解毒效果對於改善由風濕引起的問題尤為有效,提升方劑的療效。
雄黃摩風膏中包含硫磺,主要原因有二:
一、 驅風止癢: 硫磺性溫燥,具有殺蟲止癢、祛風濕的功效,與雄黃相輔相成,增強驅風止癢的效果,能有效治療因風邪入侵引起的皮膚瘙癢、風疹等病症。
二、 抑菌消炎: 硫磺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減輕皮膚炎症,促進傷口癒合。與雄黃配合,可有效治療皮膚感染、化膿等疾病,增強藥效。
中藥方劑[雄黃摩風膏]的組成中,包含硃砂,是因為硃砂具有安神定志、解毒的作用。硃砂能夠有效安撫神經,改善由情緒不穩引起的不適,並且有助於解毒。其安神解毒效果能夠增強方劑的綜合療效,改善由毒素引起的健康問題。
雄黃摩風膏中加入鬼箭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消腫: 鬼箭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與雄黃等藥材搭配,可加強解毒消腫的效果,治療外傷引起的紅腫熱痛、瘡瘍腫毒等。
2. 驅風止癢: 鬼箭羽兼具祛風止癢的作用,可治療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症。與雄黃等藥材配合,可加強驅風止癢的效果,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
雄黃摩風膏中包含犀角,這源於古代醫學理論對犀角的功效認知。
古人認為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安神之效,尤其針對熱毒引起的瘡瘍、風熱邪毒等病症。而雄黃則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功效。因此,將犀角與雄黃等藥材配合,旨在清熱解毒、消腫止癢,治療風熱引起的皮膚病。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犀牛面臨滅絕危機,現今已禁止使用犀角入藥。因此,現代藥方應以其他藥材代替犀角,以達到同樣的療效,並保護瀕危動物。
中藥方劑[雄黃摩風膏]的組成中,包含羚羊角,是因為羚羊角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作用。羚羊角能夠有效改善由熱毒引起的健康問題,如發炎、痙攣等。其清熱解毒效果對於調理由熱毒引起的症狀尤為重要,提升方劑的療效。
雄黃摩風膏中加入鹿角膠,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益筋骨,活血止痛:鹿角膠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強筋健骨、活血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筋骨疼痛、麻木、肢體不靈等症狀,鹿角膠可以起到溫經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與雄黃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 促進藥物吸收:鹿角膠具有粘稠性,可以將藥物黏合在一起,形成膏狀,利於藥物外敷吸收,提高藥效。同時,鹿角膠也能起到滋潤皮膚的作用,減少藥物對皮膚的刺激。
雄黃摩風膏中添加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 附子性溫熱,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附子能深入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配合雄黃毒性: 雄黃具有毒性,附子則能減緩雄黃的毒性,使其更好地發揮藥效。附子的溫熱之性,可以使雄黃更好地發揮祛風散寒的作用,而不會產生過大的副作用。
附子的加入,既能增強雄黃摩風膏的止痛功效,又能減緩其毒性,使藥效更佳,安全性更高。
雄黃摩風膏為傳統中醫藥方,常用於皮膚瘙癢、濕疹、瘡癰等症狀之治療。其組方精妙,其中包含的杜鵑,實為方中要藥。杜鵑,又名映山紅,不僅色彩絢爛,更是一味良藥,其葉與花均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之功。在雄黃摩風膏中,杜鵑主要發揮其解毒療瘡、舒緩皮膚炎症之效,配合雄黃等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消炎、止癢、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杜鵑的加入,使該膏藥更適合用於因風熱或濕熱引起的皮膚病變,從而增強了整體療效,充分體現了中醫藥方劑組方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中藥方劑[雄黃摩風膏]的組成中,包含烏頭,是因為烏頭具有祛風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烏頭能夠有效緩解由風寒引起的疼痛和腫脹,促進血液循環。其強效的散寒解毒效果對於改善由風寒引起的問題非常有效,提升方劑的整體效果。
雄黃摩風膏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止痛消腫: 木香性辛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止痛消腫之效。膏藥中加入木香,可以緩解風濕痺痛、筋骨疼痛,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腫。
- 協同雄黃,驅風止癢: 雄黃性溫,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效。木香與雄黃相配伍,可以增強雄黃的驅風止癢功效,並減少雄黃的毒性。
雄黃摩風膏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 防己味苦性寒,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作用。與雄黃等藥材配合,能有效消散風寒濕邪,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尤其是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
- 清熱解毒: 防己還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與雄黃等藥材協同作用,消腫止痛,治療因風濕邪毒引起的局部紅腫熱痛。
總而言之,防己在雄黃摩風膏中起著祛風止痛、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劑[雄黃摩風膏]的組成中,包含川牛膝,是因為川牛膝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川牛膝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由血瘀引起的疼痛和不適。其活血化瘀效果對於調理由血液循環不暢引起的症狀尤為重要,提升方劑的療效。
雄黃摩風膏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解痙之效。可配合雄黃等藥物,共同起到驅散風寒濕邪,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 通經活絡: 細辛能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滲透到患處,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同時,細辛的辛辣性可以刺激皮膚,起到溫經散寒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局部疼痛。
雄黃摩風膏中包含虎骨,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止痛: 虎骨性溫,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狀,與雄黃共用,可增強其祛風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 虎骨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有助於緩解局部組織的炎症反應,配合雄黃的解毒消腫作用,可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痺痛引起的腫痛。
雄黃摩風膏為一傳統中藥外用方劑,其內含石斛之原因,主要取決於石斛的滋陰清熱與生津養胃特性。石斛,性微寒、味甘,歸胃、腎經,擅長滋補肝腎,清熱潤燥,對皮膚乾燥、濕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在雄黃摩風膏中,石斛配合雄黃等其他藥物,可增強整體方劑的滋潤與保護作用,特別適用於因風熱所致的皮膚病變,如風疹、瘙癢等,有助於促進皮膚修復,減輕炎症反應。此外,石斛亦能調節人體免疫功能,提高皮膚抵抗力,使雄黃摩風膏在治療皮膚疾病時更具全面性與持久性效果。
雄黃摩風膏中加入龜板,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降火: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清熱解毒之功效。雄黃性溫,外用易燥,加入龜板可緩解其燥熱之性,避免過度刺激皮膚。
2. 活血止痛:龜板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腫止痛。雄黃摩風膏多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加入龜板可增強其活血止痛之效,更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雄黃摩風膏中包含水菖蒲,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止痛: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痛、祛風止痙的功效。其辛散之性,能有效疏通經絡,驅散風邪,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
- 消腫止癢:水菖蒲亦有消腫止癢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濕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配合雄黃等藥物,能更有效地消炎止癢,促進傷口癒合。
雄黃摩風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解毒消腫的功效。雄黃性溫燥,外用可殺蟲止癢,但易傷津耗血。生地黃可中和雄黃的燥熱之性,避免其過度損傷肌膚,並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
- 滋陰潤燥,緩解瘙癢: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使皮膚保持水分,減輕乾燥瘙癢。雄黃摩風膏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濕疹、癬瘡等皮膚病,而生地黃的滋陰潤燥功效有助於緩解病症,促進皮膚恢復。
雄黃摩風膏為一傳統中藥外用方劑,其中含有沙參,其原因在於沙參具有清熱潤燥、養陰生津之效。在該方中,沙參能夠滋潤肌膚,緩解因風邪侵襲導致的乾燥、瘙癢等症狀。雄黃性溫,善於解毒殺蟲,與沙參配合,既可增強解毒之力,又能避免雄黃之燥熱對肌膚造成過度刺激。沙參還能調節局部濕潤環境,促進傷口愈合,對於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症有良好療效。因此,在雄黃摩風膏中加入沙參,是為了達到清熱解毒與滋陰潤燥的雙重目的,使藥膏在治療皮膚病變時,更加全面而溫和。
雄黃摩風膏作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成分精妙且各具療效。其中,山藥的加入具有深遠的醫學考量。在中醫理論中,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善於補脾養胃、生津益肺、固腎止澀。對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肺虛久咳及腎虛遺精等症,皆有顯著療效。在雄黃摩風膏中,山藥的存在,不僅能夠調和諸葯,增強整體方劑的滋補效果,還能輔助改善由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與肌肉痠痛。此外,山藥富含的黏液質能保護消化道粘膜,減少其他葯物對腸胃的刺激,確保方劑溫和而有效地發揮作用。因此,山藥在雄黃摩風膏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與「藥食同源」的智慧。
雄黃摩風膏為傳統中醫藥方之一,其組成複雜而精妙,其中含有的巴戟天成分,是基於中醫理論中的補腎壯陽、祛風除濕之效。巴戟天在中醫藥材中,被視為溫補肝腎、強筋骨、增進性功能的佳品,對於因腎虛所導致的腰膝酸軟、肢體乏力有顯著療效。在雄黃摩風膏中,巴戟天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特別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肌肉疼痛等症狀。此外,巴戟天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環境,加速傷口愈合,因此在治療外傷、皮膚病變時亦有良好效果。整體而言,巴戟天的加入,使雄黃摩風膏在內外兼治上更為全面,充分體現了中醫藥方劑配伍的智慧。
雄黃摩風膏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行氣活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效果。雄黃摩風膏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而川芎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減輕疼痛。
2. 通絡止痛: 川芎具有通經絡、止痛的作用。風濕痹痛多因經絡不通、氣血瘀阻所致,川芎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雄黃摩風膏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續斷祛風止痛: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雄黃摩風膏以祛風止痛為主,續斷可助其發揮藥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 續斷補肝腎:續斷同時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可改善風寒濕邪引起的肝腎虛損,進一步增強藥效,使疼痛消退更迅速、持久。
綜上所述,續斷的加入,不僅能加強雄黃摩風膏祛風止痛的作用,更能補益肝腎,從根源上解決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問題。
雄黃摩風膏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供應,有助於減輕風濕、跌打損傷引起的疼痛和腫脹,配合雄黃的解毒止癢功效,共同達到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的目標。
- 補血益氣,潤燥生津: 當歸還具有補血益氣、潤燥生津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因風濕痺痛導致的氣血不足、體虛乏力等症狀,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康復。
雄黃摩風膏中加入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秦艽味苦性寒,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雄黃摩風膏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秦艽的加入可加強其祛風止痛的功效,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症狀。
- 清熱解毒:秦艽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配合雄黃的毒性,起到解毒消腫的效果。雄黃摩風膏中常配伍有毒性的藥物,如雄黃、蛇蛻等,加入秦艽可以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減輕藥物毒性對人體的傷害。
雄黃摩風膏中加入狗脊,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狗脊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強筋骨、止痛的功效。與雄黃等藥材配合,可有效祛除風寒濕邪,舒筋活絡,改善因風濕引起的疼痛、麻木、肢體活動不便等症狀。
- 補腎壯腰,固本培元: 狗脊亦有補腎壯腰的功效,可改善腰膝酸軟、腰痛等症狀。對於因腎虛導致的風濕疼痛,更能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總而言之,狗脊的加入,不僅增強了雄黃摩風膏祛風除濕的功效,更能起到補腎壯腰的作用,從而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痹痛等疾病。
雄黃摩風膏中加入萆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祛風濕止痛:萆薢性味甘淡微寒,具有利水滲濕、祛風止痛的功效。其能有效祛除體內濕邪,並舒筋活絡,緩解風濕引起的疼痛,與雄黃相輔相成,加強其止痛消腫的效果。
二、 解毒消腫:萆薢亦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能輔助雄黃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在治療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瘡瘍腫毒等方面有顯著效果,與雄黃合用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雄黃摩風膏中包含白蘞,主要原因有二:
一、 消腫止痛: 白蘞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緩解風濕所致的疼痛和腫脹。雄黃摩風膏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白蘞可協同雄黃等藥物,共同發揮消炎止痛的效果。
二、 祛風除濕: 白蘞具有祛風除濕的作用,可驅散體內風濕之邪,配合雄黃等藥物,共同達到祛風除濕、止痛的效果。
雄黃摩風膏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桂枝可以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作用,配合雄黃的解毒消腫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 桂枝具有溫通經絡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藥效的發揮,從而更有效地消炎止痛,改善皮膚狀況。
雄黃摩風膏作為傳統中醫藥方之一,其配方內含多種草藥,其中杜仲的加入,主要取其補肝腎、強筋骨之效。根據中醫理論,肝主筋,腎藏精,而風濕痹痛往往與肝腎功能不足有關。杜仲性溫,味甘微辛,入肝腎經,能滋補肝腎,增強身體對外邪的抵抗力,特別適合治療因肝腎虛弱引發的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等症狀。
在雄黃摩風膏中,杜仲配合其他藥物,如雄黃、白芷等,共同發揮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作用,尤其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肌肉骨骼疼痛的治療。此外,杜仲還具有調節血壓的功效,對於伴有高血壓的患者,亦能起到一定的輔助療效。整體而言,杜仲在雄黃摩風膏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綜合調理的原則。
雄黃摩風膏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除濕的功效。配合雄黃,可以增強溫經散寒的效果,有助於驅除體內寒濕,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 祛風止癢:花椒具有麻醉止痛、殺菌止癢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皮膚瘙癢、疼痛,配合雄黃,可以更有效地消除風濕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
雄黃摩風膏中加入天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風止痛: 天雄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止痛、散寒除濕的功效。與雄黃、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驅風止痛效果,對於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活血化瘀: 天雄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除炎症,減輕疼痛。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加速傷口癒合,改善患處的血液循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雄黃摩風膏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痛風及白虎風。腳膝筋脈不利,攣痛抽掣,鬼疰賊風,并骨髓疼痛。」意指主要用於治療:
- 類似現代痛風性關節炎症狀(痛風、白虎風)
- 下肢關節及筋脈活動受限(腳膝筋脈不利)
- 肌肉痙攣抽搐(攣痛抽掣)
- 原因不明的疼痛或游走性疼痛(鬼疰賊風)
- 深層骨骼或骨髓部位的疼痛(骨髓疼痛)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本方的組成藥物及配伍邏輯如下:
主藥部分(外治核心)
- 雄黃:辛溫有毒,傳統用於殺蟲解毒、燥濕祛風,對頑固性皮膚病和關節痹痛有強效
- 硫黃:大熱有毒,能補火助陽、殺蟲止癢,對深部寒性疼痛有效
- 朱砂:甘微寒有毒,能安神鎮驚、解毒防腐,與雄黃配伍可增強鎮痛效果
輔助藥物(加強藥效)
- 臘月豬脂:作為基質,能深入皮膚組織,促進藥物滲透
- 其他煎煮藥物(原文未詳列):可能包含祛風濕、活血化瘀等藥物
治療原理
- 透皮吸收理論:利用油脂基質和礦物藥物,使藥效能深入筋肉、骨骼
- 溫通止痛機制:雄黃、硫黃的溫熱性質可化解寒濕痹阻
- 雙重給藥途徑:外摩通過皮膚吸收直接作用患處,內服可治療深層風毒
- 綜合效應:結合礦物藥的強效鎮痛與植物藥的調整功能
邏輯推理功效
此方劑可能:
- 具有強效消炎鎮痛作用
- 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 緩解肌肉痙攣
- 對深層組織炎症有滲透治療效果
- 對某些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性關節炎有一定療效
此方體現了傳統中醫"以毒攻毒"的治療思路,針對頑固性痹痛採用峻烈藥物配合滲透性載體,達到通經活絡、祛風除濕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上銼細,以煉了臘月豬脂6斤,納鐺中,同諸藥,以文火煎,自早至午。候藥味盡。用新布絞去滓,更以綿濾。淨拭鐺,更煎煉,然後入硫黃、雄黃、朱砂等,以柳木篦攪令勻,候凝,收於瓷器中。
但有痛處,先用膏摩200-300遍,後塗膏於故帛上貼之。如內有風毒,即空心服彈子大,以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熱,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雄黃摩風膏,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雄黃半兩(細研),硫黃2兩(細研),朱砂半兩(細研),鬼箭羽1兩,犀角屑1兩,側子(生,去皮臍)1兩,羚羊角屑1兩,鹿角膠1兩,附子(生,去皮臍)1兩,踯躅1兩,川烏頭(生,去皮臍)1兩,木香1兩,漢防己1兩,牛膝(去苗)1兩,細辛1兩,虎脛骨6兩,石斛(去根)5兩,敗龜5兩,菖蒲5兩,熟乾地黃1兩,沙參(去蘆頭)1兩,薯蕷1兩,巴戟1兩,川芎1兩,續斷1兩,杜若1兩,當歸1兩,秦艽(去苗)1兩,狗脊1兩,萆薢1兩,茵芋1兩,白蘞1兩,桂心1兩,杜仲(去粗皮)1兩,川椒(去目)1兩,天雄(生,去皮臍)1兩。 主治:痛風及白虎風。腳膝筋脈不利,攣痛抽掣,鬼疰賊風,並骨髓疼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