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芎湯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其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疼痛,故可治療跌打損傷、頭痛、腹痛等症。
2. 引藥入肝: 大芎湯方劑主治肝經氣滯血瘀,而川芎具有引藥入肝的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物有效地發揮療效,達到治療目的。
大芎湯中包含莪朮,主要是利用其 行氣止痛 的功效。
莪朮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其具有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的功效,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疼痛、經行腹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在中醫理論中,氣血運行不暢易導致疼痛,而莪朮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因此可以 緩解疼痛。此外,莪朮也能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進一步 減輕疼痛。
大芎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大芎湯主治寒邪客於少陽,導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木香可幫助行氣散寒,緩解疼痛,改善消化功能。
- 疏肝解鬱: 木香還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悶、脅痛、胃脘脹痛等症狀。大芎湯中加入木香,可進一步增強其疏肝解鬱的效果,使療效更為顯著。
大芎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和胃止嘔: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和胃止嘔的功效。大芎湯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病症,而茯苓可輔助健脾利濕,防止濕邪阻滯,加強藥效。
- 配伍相宜,協調藥性:大芎湯中多用辛溫燥烈的藥物,如川芎、羌活等,容易耗傷脾胃。茯苓性平和,可緩解辛溫藥物的燥性,避免傷脾胃,使藥物更加溫和,提高療效。
大芎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大芎湯以川芎為君藥,性溫燥,易於耗傷陰津。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能緩和川芎的燥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保護脾胃,防止燥邪傷陰。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使藥性更加協調,發揮最佳療效。甘草與川芎同用,能增強川芎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並起到引藥入血,使藥力直達病所的作用。
大芎湯方劑中加入萆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萆薢性味甘淡,具有利水滲濕、通絡止痛之功效。其利水滲濕作用能改善水腫,而通絡止痛則能緩解因水腫導致的疼痛。此功效與大芎湯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芷等具有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疏散風濕,除痺止痛:萆薢亦有疏散風濕、除痺止痛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所致的疼痛,萆薢可以與大芎湯中的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改善風濕痺痛的症狀。
總而言之,萆薢在中藥方劑大芎湯中的加入,是基於其利水消腫、通絡止痛以及疏散風濕、除痺止痛的藥效,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主治功效
大芎湯,中藥方劑,治療濕氣和寒氣旺盛一齊侵犯心臟,使心氣上逆,不能小便。
甘草: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萆薢:具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利水滲濕、利尿、解毒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莪朮: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健脾胃和消食化積的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總結: 大芎湯,中藥方劑,主要成分有川芎、莪朮、木香、茯苓、甘草、萆薢,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等功效,主治濕氣和寒氣旺盛一齊侵犯心臟,使心氣上逆,不能小便。
傳統服藥法
大芎1兩,蓬莪朮0.5兩,木香4錢,茯苓0.5兩,甘草1分,萆薢1分。
上為細末。
水1盞,加鹽少許,同煎3錢匕,空心和滓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陽散寒、利水通淋的功效,適合濕氣寒氣太盛,導致心氣上行,小便不通的患者。但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芎湯, 出處:《史載之方》卷上。 組成:大芎1兩,蓬莪朮半兩,木香4錢,茯苓半兩,甘草1分,萆薢1分。 主治:濕氣寒氣之盛,同犯於心,心氣上行,不得小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