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皮散

五加皮散

WU JIA P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肝經 15%
心經 15%
肺經 14%
腎經 12%
胃經 8%
大腸經 4%
膽經 4%
三焦經 4%
脾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加皮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五加皮散主要功能為補腎壯陽、祛風濕,而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可協同五加皮散補腎壯陽之功效,並改善因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等症狀,同時緩解因風濕痺痛引起的疼痛。
  2. 引藥入腎: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引藥入腎的作用,可助五加皮、杜仲等藥材更有效地發揮補腎壯陽之效,進一步提升藥效。

總之,當歸的加入,不僅能補血活血,更能引藥入腎,提升五加皮散的治療效果,使藥效更為全面。

五加皮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五加皮性溫,甘草性甘平,兩者相配,能調和藥性,使藥力平和,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或偏寒,更易於人體吸收。
  2.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和藥性、解毒抗炎的功效,與五加皮同用,可增強補腎壯骨、祛風除濕的功效,並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

甘草的加入,不僅有助於藥效的發揮,更能提高藥方的安全性,使藥物更適合患者服用。

五加皮散以「五加皮」為名,其組成中自然包含「五加皮」,此乃藥方命名原則使然。五加皮為本方君藥,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之效,為治療本方所針對病症之核心藥物。故方名以其命名,一方面明確標示方劑的主要藥材,另一方面亦突顯其治療功效,方便辨識與記憶。

五加皮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 五加皮散以補腎壯腰、祛風濕止痛為主,而木香性辛溫,善於行氣止痛,能疏通經絡,緩解腰膝疼痛,協同五加皮散的藥效。
  2. 健脾消食: 五加皮散中的五加皮、杜仲等藥材,性偏溫燥,容易耗傷脾胃。木香能健脾消食,緩解藥物對脾胃的負擔,使藥效更平穩,不易出現副作用。

五加皮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滲濕:五加皮散旨在補益肝腎、祛風濕,而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它能幫助排除體內濕氣,配合五加皮等藥材,更有效地達到祛風濕的目的。
  2. 健脾益氣:茯苓還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增強脾胃功能,幫助藥材更好地吸收和利用,進一步提升補益肝腎的效果。

因此,茯苓的加入,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益氣,與五加皮散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加皮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胎寒身軟」,即嬰兒先天稟賦不足、陽氣虛弱,導致身體軟弱無力、發育遲緩。古醫認為,「胎寒」多因母體孕期感寒或氣血虛弱,胎兒受寒氣所侵,出生後見肌肉鬆弛、肢體痿弱、活動力差等症。此方以溫通筋骨、散寒祛濕為主要方向,透過酒調增強藥力,促進氣血運行。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五加皮(君藥)

    • 性味:辛、苦,溫。
    • 功用: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
    • 原理:針對「身軟」核心病機,補益肝腎以充養筋骨,兼散寒濕之邪。古稱「五加皮」能「堅筋骨、填精髓」,尤適先天不足之證。
  2. 油松節(臣藥)

    • 性味:苦、溫。
    • 功用:祛風燥濕、活絡止痛。
    • 原理:松節質堅,善通關節滯氣,助五加皮溫通經絡,驅散胎中寒濕之凝滯。《本草綱目》載其「治風蛀牙痛、歷節風氣」。
  3. 木瓜(佐藥)

    • 性味:酸、溫。
    • 功用:舒筋活絡、化濕和胃。
    • 原理:緩解筋脈拘急,與五加皮、松節協同強化祛濕舒筋之效。其酸溫之性,能收能行,調和氣血,改善肢體痿軟。

三、配伍特點與整體作用

  • 溫通並行:三藥皆溫,共奏散寒之功,五加皮補而不滯,松節通而不燥,木瓜柔筋緩急,形成「補肝腎→通經絡→舒筋脈」的治療鏈。
  • 酒調助藥力:酒性辛熱,可溫行藥勢,直達病所,增強祛寒活血之效,尤適寒邪深伏之證。

四、推論延伸應用

此方雖原治嬰兒胎寒,然其組方思路亦可延伸至成人「風濕痹痛、筋骨無力」屬寒濕型者,特別是久病肝腎虧虛兼見關節冷痛、屈伸不利之證。三藥相配,標本兼顧,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法。

傳統服藥法


五加皮、油松節、木瓜。
上為末。
每服2-3錢,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加皮散是一味中藥方劑,孕婦在使用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腳氣病麻痺半身不遂排尿困難胃及十二指腸炎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相同名稱方劑


五加皮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四引《衛生家寶》。 組成:五加皮、杜仲(炒)等分。 主治:腰痛。

五加皮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引《傅氏活嬰方》。 組成:當歸2錢,甘草半錢,五加皮3錢,木香1錢,白茯苓3錢。 主治:胎寒身軟。

五加皮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引《經驗良方》。 組成:椿頭根(即椿樹。銼)、五加皮(銼)。 主治:久嗽咯血,癆瘵骨瘦,羸弱欲死者。

五加皮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五加皮半兩(銼),牛膝1兩(去苗),五味子半兩,桂心3分,白茯苓3分,當歸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1兩(去蘆頭),白芍藥3分,黃耆1兩(銼),白朮3分,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主治:虛勞氣不足,羸瘦睏乏,兩脅裏急,四肢煩疼無力,睡多不足,腰背疼痛。

五加皮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五加皮1兩,桂心1兩,川芎1兩半,羌活1兩,秦艽1兩半(去苗),防風1兩半(去蘆頭),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萆薢1兩(銼),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當歸1兩半(銼,微炒),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牛膝1兩(去苗),薏苡仁1兩,丹參1兩。 主治:中風手足不遂,肌肉頑痹,骨節疼痛。

五加皮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五加皮1兩,茵芋1兩,防風1兩(去蘆頭),天南星半兩(炮裂),白花蛇3兩(酒浸,炙微黃,取肉),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白僵蠶1兩(微炒),乾蠍1兩(微炒),蜂兒半兩(微炒),桂心3分,酸棗仁1兩(微炒),當歸3分,麻黃1兩(去根節),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乾薑半兩(炮裂,銼)。 主治:筋極,肢節拘急,攣縮疼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