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味散

QI WE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18%
胃經 18%
心經 14%
腎經 7%
肝經 7%
三焦經 3%
膽經 3%
大腸經 3%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三焦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七味散中加入西洋參,是基於其補氣益陰、生津止渴的功效。

西洋參性涼,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之效。七味散主要用於治療氣虛陰虧、脾胃不健、津液不足所致的咳嗽、哮喘、口乾舌燥、食慾不振等症狀。

西洋參的加入,可以補益氣陰,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津液生成,達到緩解症狀、提高療效的效果。

七味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七味散以祛風散寒為主,但亦可見寒濕凝滯,故加入茯苓以健脾利濕,有助於化解寒濕,提升藥效。
  2. 利水滲濕: 茯苓能利水滲濕,可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有助於改善因濕邪阻滯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沉重等症狀。七味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能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祛除濕邪。

七味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之效。七味散以溫經散寒為主,加入當歸可平衡藥性,有助於活血化瘀,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
  2. 補血養血,滋潤臟腑: 當歸有補血養血之功,能改善氣血不足,滋潤臟腑,增強體質,配合七味散其他藥材,可更有效地緩解寒邪侵襲所致的虛寒症狀。

綜上所述,七味散中加入當歸,不僅能活血化瘀,緩解疼痛,更能補血養血,增強體質,使整體藥效更加全面。

七味散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其能行氣止痛,疏肝解鬱,對於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二、 燥濕止瀉:木香還具有燥濕止瀉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脾虛溼盛、泄瀉腹痛等病症。七味散中加入木香,可加強其止瀉止痛的效果。

七味散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其芳香化濕之效。藿香氣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化濕止嘔的功效。

方劑中若出現濕邪困脾,或脾胃虛弱、氣機不暢等症狀,則可藉由藿香來 驅散濕邪、健脾和胃,促進氣機運行,達到治療目的。例如,治療濕阻中焦引起的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狀,藿香便可發揮重要作用。

七味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七味散為辛溫燥烈之劑,容易傷陰耗氣。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和副作用的作用,可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刺激,使藥力更平和。

2. 補氣益脾: 甘草性平,入脾經,具有補氣益脾、緩解脾胃虛弱的功效。七味散中加入甘草,可增強脾胃功能,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利用。

此外,甘草還具備解毒、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在七味散中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七味散中加入穀芽,主要是基於其健脾消食的功效。穀芽為穀物萌芽,性味甘平,入脾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

七味散本身為治療小兒腹瀉、積食的常用方劑,而穀芽的加入可有效 促進消化吸收,減少食積,同時 健脾和胃,改善腹瀉症狀,達到治病目的。此外,穀芽還有利水消腫的作用,也能輔助治療腹瀉引起的體液流失。

主治功效


七味散

整體功效

滋陰生津,化痰止渴。

主治

麻症因服寒涼太過,肺虛不生津液作渴。

麻症是指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七味散可以滋陰生津,化痰止渴,可以緩解麻疹患者因肺虛不生津液而引起的口渴症狀。

文獻參考

  1. 本草綱目》:七味散,治麻症因服寒涼太過,肺虛不生津液作渴。
  2. 醫學衷中參西錄》:七味散,滋陰生津,化痰止渴。
  3. 《中醫臨床治療學》:七味散,具有滋陰生津、化痰止渴的功效,可以緩解麻疹患者因肺虛不生津液而引起的口渴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黃連8分,龍骨2分,赤石脂2分,厚朴2分,烏梅肉2分,甘草1分,阿膠3分。
上藥治下篩。
漿水服2方寸匕, 1日2次;小兒1錢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七味散性味甘平,有滋陰生津、化痰止渴的功效,適合肺虛不生津液而引起的口渴症狀。
  2. 七味散不宜與溫熱性藥物同用,以免降低藥效。
  3. 七味散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相同名稱方劑


七味散,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洋參、茯苓、歸身、木香、藿香、甘草、谷芽。 主治:麻症因服寒涼太過,肺虛不生津液作渴。

七味散,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黃連8分,龍骨2分,赤石脂2分,厚朴2分,烏梅肉2分,甘草1分,阿膠3分。 主治:痢下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