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桑螵蛸丸中加入桑螵蛸,乃取其固腎縮尿、止遺止瀉之效。桑螵蛸為蟬蛻去殼後之幼蟲,性味甘鹹平,入腎經,其收斂固澀之功,可治腎虛遺精、滑精、尿頻、小便不禁等症,同時亦能固腸止瀉,對脾虛泄瀉亦有療效。故桑螵蛸丸中加入桑螵蛸,意在補腎固精、止遺止瀉,以達治病之效。
桑螵蛸丸方劑中加入水菖蒲,主要是為了其開竅醒神之效。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健脾、祛風止痛之功效。
桑螵蛸丸以桑螵蛸補腎固精、澀精止遺,但若患者神志不清、痰濕阻滯,則單靠桑螵蛸難以奏效。水菖蒲的加入,可與桑螵蛸相輔相成,提升藥效,達到醒腦開竅、化濕健脾,改善神志昏蒙,並固腎止遺之目的。
山茱萸在中藥方劑「桑螵蛸丸」中的作用是補腎養肝、安胎。山茱萸具有補腎養肝的功效,能夠促進體內的精血健康,對於治療由於腎虛引起的症狀如腰膝酸軟、月經不調等問題有顯著效果。
桑螵蛸丸中添加磁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心安神: 磁石性寒,味甘鹹,入心、肝、腎經,具有鎮心安神、平肝潛陽之效。桑螵蛸丸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磁石的鎮心安神作用可以協同桑螵蛸、龍骨等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 固腎縮尿: 磁石還具備固腎縮尿之功效。桑螵蛸丸也常用於治療遺尿、小便頻數等腎虛之症,磁石的固腎縮尿作用可以加強桑螵蛸、芡實等藥物的固澀作用,使療效更顯著。
肉蓯蓉在中藥方劑「桑螵蛸丸」中的作用是補腎壯陽、潤腸通便。肉蓯蓉具有增強腎功能、改善腸道健康的效果,對於改善由於腎虛引起的便秘、體虛等問題有良好的療效,使方劑的效果更加全面。
附子在中藥方劑「桑螵蛸丸」中的作用是溫陽補腎、祛寒止痛。附子具有強效的溫陽作用,能夠改善因寒邪引起的腰痛、四肢寒冷等症狀。其使用有助於提高方劑的溫補效果,增強整體療效。
續斷在中藥方劑「桑螵蛸丸」中的作用是活血止痛、強筋健骨。續斷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強化筋骨的效果,對於治療由於血瘀、筋骨虛弱引起的痛症、腰膝酸軟等問題有顯著效果,使方劑的效果更加全面。
桑螵蛸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固腎澀精:桑螵蛸丸主要用於治療遺精、滑精等腎虛精關不固之症。五味子味酸,性溫,具有收斂固澀之效,能補腎固精,與桑螵蛸、覆盆子等藥物協同作用,加強固腎澀精之效。
二、滋陰益氣:五味子入肺、腎經,能益氣滋陰,補益腎氣。桑螵蛸丸中加入五味子,不僅能固腎澀精,更能滋養腎陰,從根本上改善腎虛之症,提升療效。
山藥在中藥方劑「桑螵蛸丸」中的作用是補脾養胃、益肺。山藥能夠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對於改善由於脾虛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問題有顯著效果,能夠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桑螵蛸丸中加入萆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固精:萆薢性溫,味甘、辛,入腎、膀胱經,具有補腎固精、利尿通淋的功效。桑螵蛸丸主治腎虛精虧,遺精滑精等症,萆薢的補腎固精作用可增強方劑的療效。
- 利水通淋:萆薢能利水通淋,對於腎虛所致的小便不利、淋漓不盡等症,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桑螵蛸丸中加入萆薢,可加強利水通淋的功效,改善患者的症狀。
桑螵蛸丸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固精止遺: 沉香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納氣、固精止遺的作用。桑螵蛸本身也具有補腎固精、止遺滑精之效,與沉香搭配,可增強固腎止遺之功效,適用於腎氣虛弱、遺精滑精、腰膝痠軟等症。
- 溫脾止瀉: 沉香亦能溫脾止瀉,對於脾胃虛寒、腹痛泄瀉者,能起到溫中散寒、止瀉固腸的作用。桑螵蛸丸中加入沉香,可使方劑兼具溫脾止瀉之效,適用於脾腎兩虛、脾虛泄瀉等症。
茴香在中藥方劑「桑螵蛸丸」中的作用是行氣止痛、暖胃散寒。茴香具有良好的行氣、暖胃作用,能夠緩解由於寒邪引起的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它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溫暖效果,促進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螵蛸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腎臟風虛耳鳴,腰脊強直,小便數滑」,其病機以腎陽虛衰、下元不固為核心:
- 耳鳴:腎開竅於耳,腎虛精氣不充,風虛上擾清竅。
- 腰脊強直:腎主骨,陽虛則筋骨失溫,寒凝經絡。
- 小便數滑:腎陽不足,膀胱氣化失司,攝納無權而遺瀉。
二、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溫補腎陽、固攝下焦
- 桑螵蛸(君藥):補腎助陽,固精縮尿,直指小便頻滑。
- 肉蓯蓉、附子:溫腎壯陽,散寒通脈。蓯蓉兼益精血,附子振奮元陽。
- 續斷、山茱萸:補肝腎、強腰脊,治腰膝痠軟;山茱萸酸收固澀,助桑螵蛸止遺。
(2)通竅化濁、引藥歸經
- 菖蒲:芳香開竅,祛風濕,治耳鳴聾(《神農本草經》載「通九竅」)。
- 磁石:潛陽納氣,引火歸元,專治腎虛耳鳴(「耳為腎之外候,磁石入腎鎮攝」)。
(3)理氣化濕、標本兼治
- 沉香、茴香:行氣溫中,散下焦寒濕,助陽藥運行。
- 萆薢:分利濕濁,防補藥壅滯,治小便混濁。
(4)益氣斂陰、調和陰陽
- 五味子:酸收固腎,斂肺滋腎,協山茱萸固精止瀉。
- 薯蕷(山藥):健脾益腎,補後天以養先天,防溫燥傷陰。
三、全方特點
本方以「溫腎固澀為主,兼開竅化濕」為法,標本兼顧:
- 補澀結合:桑螵蛸、山茱萸固精,附子、蓯蓉溫陽,磁石鎮攝浮陽。
- 通補並施:沉香、菖蒲辛香走竄,反佐補藥之壅滯,使補而不滯。
- 重視竅道:針對耳鳴、小便異常,以磁石、菖蒲調理清竅與溺竅。
此方體現中醫「腎主封藏」理論,通過溫陽固澀、調暢氣機,恢復腎之蒸化與攝納功能。
傳統服藥法
桑螵蛸3分(微炒),菖蒲3分,山茱萸3分,磁石2兩(燒,醋淬7遍,搗碎,細研,水飛過),肉蓯蓉1兩(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令乾),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續斷3分,五味子3分,薯蕷1兩,萆薢1兩,沈香1兩,茴香子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桑螵蛸丸具有補腎固精、強腰膝、止遺精、澀精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服用桑螵蛸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桑螵蛸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半兩,五味子半兩,龍骨半兩,桑螵蛸7枚(切細,炒)。 主治:下焦虛冷,精滑不固,遺瀝不斷。
桑螵蛸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三。 組成:桑螵蛸1兩(微炒),兔絲子半兩(湯浸3日,曝乾,别搗爲末),熟乾地黃2兩,山茱萸3分,黃連1兩(去須)。 主治:(疒肖)腎。小便白濁,久不癒者。
桑螵蛸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四。 組成:桑螵蛸49枚(醋浸,炙令焦黃),酸棗仁1分,菖蒲(石上者)1分,阿魏(研)1分,麝香(研)1分,丹砂(研)1分,蛇黃(煅,醋淬,研)1分。 主治:心風癲邪。
桑螵蛸丸,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桑螵蛸3分(微炒),菖蒲3分,山茱萸3分,磁石2兩(燒,醋淬7遍,搗碎,細研,水飛過),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皴皮,炙令乾),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續斷3分,五味子3分,薯蕷1兩,萆薢1兩,沉香1兩,茴香子1兩。 主治:腎臟風虛耳鳴,腰脊強直,小便數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