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頭赤石脂丸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固澀止瀉: 赤石脂性澀,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烏頭毒性較強,容易引起嘔吐、腹瀉等症狀,赤石脂可以起到緩解這些副作用的作用。
- 止咳化痰: 赤石脂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可以治療因寒濕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烏頭也能治療寒咳,與赤石脂配合使用,可增強療效。
總之,赤石脂的加入,不僅能減輕烏頭的毒性,更能增強其止咳、止瀉等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烏頭赤石脂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 烏頭性寒,赤石脂性涼,藥性偏寒,容易損傷脾胃陽氣。乾薑性溫,可溫中散寒,緩解烏頭赤石脂丸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過大的負擔。
- 助藥力: 乾薑具備辛溫發散之性,可助烏頭、赤石脂等藥物深入經絡,發揮更好的療效。同時,乾薑還能增強藥物對病竈的穿透力,促進藥效的發揮。
烏頭赤石脂丸中加入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止痛止瀉:花椒性溫,具有溫陽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烏頭赤石脂丸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凝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肢冷等症,花椒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濕,緩解疼痛,有助於藥效發揮。
- 助藥力,引藥入脾胃:花椒味辛,可以促進藥物吸收,並引導藥力直達脾胃,提高藥效。與烏頭、赤石脂等藥材搭配,能更有效地治療寒濕凝滯、脾胃虛寒等病症。
烏頭赤石脂丸中含有烏頭,主要源於其溫陽散寒之效。烏頭味辛、熱,性劇毒,入心、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祛風濕、解毒的功效。
方劑中若有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之症,則烏頭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達到止痛的效果。然而,烏頭毒性極強,需謹慎使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烏頭赤石脂丸方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補火助陽之功效。方中赤石脂寒涼,與烏頭相配,易致寒邪內侵,故需附子溫陽散寒,平衡藥性,防止寒凝血脈,藥效更佳。
- 調和藥性: 附子可解烏頭毒性。烏頭性寒毒烈,易傷陽氣,而附子性溫,可溫陽解毒,協調藥性,使藥物溫和,減少毒副作用。同時,附子亦可增強烏頭驅寒止痛之效,使藥效更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頭赤石脂丸」的主要成分包括赤石脂、乾薑、花椒、烏頭、附子,主要用於治療長期胸痛和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的症狀。這些症狀通常是由於心脈、背脈的陽氣虧虛,寒邪內侵所致。
功效: 驅逐寒氣,止痛。心痛能夠延伸至背部,背痛也能夠延伸至心臟。這種疼痛是持續不斷的,表現出寒邪(寒氣)非常嚴重,陽氣(體內的溫暖能量)幾乎被熄滅。
方劑原理(來自《醫宗金鑑》): 當心痛延伸至背部,或背痛延伸至心臟時,這種疼痛不會停歇,顯示出陰寒邪氣極為嚴重,陽氣幾乎要被消滅。因此,使用烏頭赤石脂丸來治療。這個方劑中的烏頭、胡椒、生薑都是性質非常熱烈的藥材,它們的作用是強力驅逐寒邪。這些藥材被用來回復體內的陽氣,並且驅散寒氣,以赤石脂來直接作用於血液,從而達到溫經活血,逐瘀止痛的效果。
臨床應用: 常用於治療因陰寒導致的腹痛和胃脘(胃部上方中央區域)痛。用來治療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的心背痛,效果明顯。此外,這個方劑也適用於心絞痛,寒冷引起的腹瀉,以及腹部和髖部的疼痛。
加減變化:
- 修改此方劑,去掉烏頭、附子、赤石脂,加入人參、膠餌,則稱為「大建中湯」。這種變化適用於寒凝與體虛相結合的情況,或是虛寒型的胃痛。
- 另一個變化是去掉蜀椒、烏頭、赤石脂,加入人參、狼牙、巴豆、吳萸,稱為「九痛丸」,用來治療各種以寒痛為主的心痛和胃痛。
《本經疏證》中提到:「《金匱要略》中的烏頭赤石脂丸,配方中包含了附子和烏頭,用來治療「心痛徹背,背痛徹心」這種症狀,其治療原理非常精妙。
沈明宗解釋說:「當邪氣影響到心臟周圍的組織時,會導致氣行至背部的相應穴位,從而引起心痛且痛感穿透到背;若邪氣侵襲了背部的穴位,氣機則會向內傳導,造成背痛且痛感穿透到心。因為這些穴位與臟腑相連接,當內部和外部的氣機互相牽引時,就會出現心痛穿透到背,或是背痛穿透到心的情況。這正如經典所說的:『寒氣停留於背部的腧穴通道,這些腧穴又與心臟相通,因此會產生相互牽引的疼痛』。」」
《本草思辨錄》中提到:「氣從肺部流向腎臟,過程中不停滯,因此首要任務應是溫暖腎臟。其他藥材可能能溫暖脾臟、去除脾臟中的寒濕,但其效果僅限於脾臟;花椒的主要作用則是在腎臟,而不僅僅是對脾臟起作用。儘管脾臟位於身體的中央位置,但是它無法直接影響到其他部位。對於腎臟有病而脾臟無恙的情況,是否可以用花椒來治療呢?我們可以參考一些古代名醫的處方來驗證這個說法。
舉例來說,「烏頭赤石脂丸」這個處方,主要針對的是上焦(心肺)的問題,卻使用了對中下焦(脾胃、肝腎)有效的藥物如烏頭、附子、乾薑和赤石脂,除非脾腎有寒濕的情況,否則不會這樣使用。此外,這個處方還加入了花椒,目的應該是為了將熱力引入下焦,溫暖腎臟。
另一個例子是「白朮散」,有人認為這是治療寒濕的處方,其中包含了白朮、川芎、花椒和牡蠣等藥材,其主要目的是溫暖下焦。」
《丹溪心法附餘》中提到:「對於病因來說,這裡指的是寒邪。對於病症來說,指的是疼痛。病人出現胸部憋悶並且感到心痛的情況。診斷為肝臟受到陰寒邪氣影響,脈象呈現正弦脈。這是因為上焦(心肺)陽氣虛弱所導致的。接下來兩句是針對特定情況來說的。即後面提到的「栝樓薤白加半夏湯」,以及「薏苡附子湯」,還有「烏頭赤石脂丸」,這些都是用來治療中焦和下焦受到陰寒逆亂的情況。這與「腹滿寒疝」的第一條病情描述不同,雖然都提到「寸口脈微弦」,但是含義有很大的區別。那裡提到的「微弦」,是在寸口部位單獨出現,也就是說輕按時感覺到微弱,深按時感覺到弦緊。這裡提到的「微弦」,則是在寸口和關脈兩個部位,或是向下至尺脈中都能觀察到。因此在這三條病情描述中,會說「寸口脈如何如何」。」
《遯園醫案》中提到:「使用「烏頭赤石脂丸」加入蜂蜜製成藥湯後冷服,疼痛稍微減輕後,便囑咐病人根據情況適當地增加藥量,連續服用,直到病情康復為止。兩個月後,正值農曆新年,當時我正在家中,再次坐轎到念兄家為他看病。他說已經將「烏頭」和「附子」的用量增加到每劑二兩,服用藥物時沒有感到任何痛苦;但是停藥三至六天後,病情又會復發,因為病根還沒有去除,所以再次請求開方。於是我就改用兩個生烏頭,總重二兩,加入之前的藥湯中,用七碗清水煎煮至剩四碗,等它冷卻後,分成七次或八次逐漸增加服用。
然而我的表妹因為病痛希望藥效快速顯現,又因為之前已經服用過接近二十斤的附子,並且沒有產生不良反應,因此她對藥物很有信心也很有勇氣,於是她先服用了三分之一的藥量,約莫兩個小時後沒有出現異常反應,便繼續服用了另外三分之一。當時天色已晚,村裡的人們都在慶祝節日,全家人外出賞燈,只有表妹一人留在房間裡,忽然間她覺得臉上像被火烤一樣,手腳麻木不能動彈,嘴裡也感覺到麻痺,知道是藥力開始發作了,她勉強忍住,沒有讓別人知道,蓋上被子躺下,大約一個小時後,身體開始漸漸出汗。等到外出賞燈的家人返回時,她笑著告訴他們:「我的病現在應該快好了。」」
《沈氏尊生書》中提到:「心臟與背部這兩個部位之間,有一個空腔,這是用來儲存正氣並讓它流通全身的地方。現在如果感覺到疼痛貫穿整個區域,表示正氣已經虛弱,寒邪趁虛入侵並且和體內的正氣相互交結(適合使用「烏頭赤石脂丸」)。然而,張仲景提到的「血痹」和「胸痹」這兩種病症,確實都是屬於陽氣虛弱的疾病,和其他類型的痹症不同,所以在治療血痹時建議使用針灸來引導陽氣,在治療胸痹時則強調要全面考慮陽氣虛弱的情況。
這些內容是在《黃帝內經》關於臟腑陰陽以及各種痹症之外,可以詳細討論的部分。至於風、寒、濕這三種外邪的相互作用, 它們導致的疾病也是可以具體列舉出來的。當風邪佔主導時會引起「行痹」,這種痹症會在身體各處遊走,隨著人體虛弱的地方而移動,風邪與體內的正氣相鬥,聚集在關節處,使得筋肉鬆弛、脈絡放緩,而且疼痛的位置不固定,古人稱這種現象為「走注」,現在則稱為「流火」,民間還有一種稱呼叫做「鬼箭風」。」
傳統服藥法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注意事項 烏頭、附子等藥物有毒,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孕婦、小兒、心陽偏盛者慎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頭赤石脂丸, 出處:《外台》卷七引《範汪方》。 組成:赤石脂、乾薑、桂心、椒(汗)、烏頭(炮)各等分。 主治:久心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