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泰山茵芋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 防風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痙之效。茵芋散主治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防風可助其疏散風寒,解除痺痛,提升療效。
- 調和藥性: 方中茵芋性寒,若單用易傷陽氣。防風性溫,可調和茵芋之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避免傷及脾胃。此外,防風還能引導藥力深入經絡,使藥效更顯著。
泰山茵芋散中包含烏頭,是基於其辛溫走竄、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藥性,用以治療風寒濕痺、頑固性皮膚病等症。
烏頭性峻烈,入肝腎經,其辛溫之性可驅散寒邪,並能通經絡、止痛止癢;其走竄之性則可直達病所,迅速解除寒濕痹痛。在泰山茵芋散中,烏頭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祛風散寒、止痛止癢之效,同時可避免其毒性過大。
泰山茵芋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其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效。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當脾胃虛寒、寒邪內侵導致嘔吐、腹瀉等症狀時,乾薑可以溫中散寒,緩解症狀。此外,乾薑還能調和藥性,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提升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泰山茵芋散方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解毒消腫:白蘞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方中茵芋具有清熱解毒之功,但偏於燥熱,易傷陰津。白蘞可輔助茵芋清熱解毒,並兼顧滋陰潤燥,避免藥性過於燥烈。
二、利水消腫:白蘞亦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可與茵芋共同作用,促進水濕代謝,消除水腫,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泰山茵芋散中加入桂枝,主要是利用其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入膀胱、太陽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化瘀止痛的作用。茵芋散主治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不仁,而桂枝可以溫經散寒,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肢體疼痛和麻木,起到輔助茵芋散治療風寒濕痹的效果。
此外,桂枝還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泰山茵芋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核心病機: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兼有陽虛氣滯。
具體表現:
- 風寒濕痹:關節拘攣、筋骨顫弱、濕痹腳弱,屬寒濕阻絡,陽氣不展。
- 皮膚癢疹:風邪鬱於腠理,寒濕閉阻,發為隱疹或瘡瘍。
- 氣機不暢:胸滿短氣、欲吐,乃寒濕壅滯,氣血運行受阻。
- 寒熱錯雜:熱如瘧狀,可能因寒濕久鬱化熱,或正邪交爭所致。
此方既治經絡閉阻之痛,又調氣血不和之症,體現「溫通散寒、祛風除濕」的整體思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君藥:泰山茵芋(炙)
- 性味辛溫,專祛風寒濕痹,《本草綱目》言其「治一切風,拘攣痹痛」。
- 炙後減其毒性,存溫通之力,針對「冷風、筋顫、關節拘攣」為主證。
臣藥:防風、川烏頭
- 防風辛甘微溫,走表祛風,除皮肉隱疹,兼解表邪。
- 川烏頭(炮)大辛大熱,逐深伏寒濕,破關節冷痛,與茵芋協力攻逐痼寒。
佐藥:乾薑、桂心
- 乾薑溫中散寒,提振脾陽,化解「欲吐、短氣」之氣逆。
- 桂心引火歸元,助陽化氣,通血脈以解四肢痛癢。
使藥:白蘞
- 微寒,反佐全方過溫,防燥熱傷陰;另能散結消瘡,對治皮膚瘡疹。
(二)組方特點
- 溫散為主,兼顧表裡:
- 防風解表,烏頭、乾薑溫裡,表裡同治,適用於寒濕內外夾攻之證。
- 動靜結合:
- 茵芋、烏頭動而走竄,桂心、乾薑靜而守中,既通經絡,又固中焦。
- 寒熱反佐:
- 白蘞微寒,制約辛熱藥性,防過燥傷津,體現「去性取用」智慧。
(三)治療原理推演
- 祛風寒濕邪:辛溫藥群開泄腠理,散除痹阻。
- 通陽活血:溫藥推動氣血,解除經絡拘攣。
- 調和營衛:防風、白蘞調節表裡,改善癢疹寒熱。
- 升降氣機:乾薑降逆,桂心升陽,緩解胸滿嘔逆。
此方以「通」為要,針對寒濕纏綿、氣血壅滯之複雜病候,展現古人「異病同治」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泰山茵芋(炙)7分,防風7分,川烏頭(炮,去皮臍)3分,乾薑3分,白蘞3分,桂心1分。
上為末。
每服方寸匕,酒調下,稍增至2匕,以知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口渴、便秘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泰山茵芋散, 出處:《元和紀用經》。 組成:泰山茵芋(炙)7分,防風7分,川烏頭(炮,去皮臍)3分,乾薑3分,白蘞3分,桂心1分。 主治:一切冷風,筋骨羸顫,關節拘攣,濕痹腳弱,四肢痛癢,皮肉隱疹,或發成瘡,或熱如瘧,或加短氣胸滿,或欲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