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煎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味辛甘,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散寒止痛的功效。此方多用於陽氣虛衰、寒邪入侵所致的疾病,如心陽不足、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附子可溫補心陽,散寒止痛,回陽救逆,改善患者症狀。
二、提升藥效:附子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藥效,相輔相成。例如附子與甘草配伍,可溫陽而不燥,補脾而不滯,更能提升溫陽散寒的功效。
因此,附子是附子煎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溫陽散寒、提升藥效的作用,對於治療寒邪侵襲所致的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附子煎中包含烏頭,其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救逆: 烏頭性熱,具有強烈的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附子煎主治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的陽虛厥逆、肢冷脈微等症,烏頭的溫陽作用能溫煦臟腑、回陽救逆,達到治療目的。
- 解毒增效: 附子煎中通常配伍甘草等藥物,甘草能解烏頭的毒性,並能增強附子的溫陽散寒功效。因此,烏頭在方劑中不僅能發揮溫陽救逆的作用,也能與其他藥物相互協調,達到更好的療效。
附子煎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附子回陽救逆:附子性熱,善於回陽救逆,但其藥性偏於下焦,而乾薑性溫,辛散溫中,能引附子之藥力上行,溫暖脾胃,助附子回陽救逆,使藥效更全面。
- 調和藥性,防止寒邪內侵:附子性熱,容易燥烈傷陰,乾薑性溫,能緩解附子燥烈之性,避免傷及脾胃,同時亦能溫陽散寒,防止寒邪乘虛而入,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附子煎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補血養血,緩解附子毒性:附子性熱,容易耗傷陰血,而當歸味甘性溫,入心肝脾經,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之效。當歸能滋養血液,緩解附子對人體的燥熱之性,保護血脈,避免附子毒性傷陰。
2. 調和藥性,促進藥效:附子主治陽虛寒症,但單用容易燥烈,當歸能緩和附子辛溫之性,使藥性更平和,更有利於藥效發揮。同時,當歸還能引導藥力下行,促進附子溫陽作用達到下焦,更有效地治療陽虛寒症。
附子煎方中納入檳榔,主要取其驅蟲與行氣之功。檳榔味辛、苦,性溫,歸胃、大腸經,善於殺蟲消積,行氣瀉下。方中附子大辛大熱,回陽救逆,散寒止痛,兩者相配,既可溫中散寒,又可增強消化道蠕動,對寒濕內阻、腹脹便秘或腸胃寄生蟲病尤為適宜。檳榔尚能利水消腫,輔助附子溫陽化飲,共同解決寒濕困脾所導致的諸多症狀。此外,檳榔還能調理氣機,使附子溫補而不滯,增進全方療效,達至溫陽行氣、健脾利濕之目的。
附子煎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澀止瀉: 赤石脂性澀,能收斂止瀉,與附子溫陽化寒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治療脾腎陽虛、寒濕下注所致的泄瀉。附子溫陽,赤石脂收澀,寒熱並治,協力止瀉。
- 固腎止遺: 赤石脂性重,能固腎止遺,與附子溫陽補腎功效相配合,治療腎陽虛衰、命門火衰所致的遺精、滑精等症。附子溫補腎陽,赤石脂固澀腎氣,協同作用,達到固腎止遺的目的。
附子煎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助附子回陽救逆:附子性熱,善於回陽救逆,但其溫陽之力偏於下焦,而肉桂性熱,辛溫走氣,能助附子溫陽散寒之力,將溫煦之氣上達心肺,使寒邪盡除,恢復陽氣。
- 溫通心陽,改善血液循環:肉桂可溫通心陽,促進血液循環,與附子相配,能改善因陽虛寒凝所致的肢冷、脈沉等症狀,使寒邪得散,陽氣得復,血液流暢,達到治病目的。
因此,肉桂在附子煎中與附子相配,相輔相成,共奏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
附子煎中包含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止痛止癢: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散寒止痛的功效。二者配伍,相輔相成,增強溫陽散寒止痛的效果,尤其適用於寒邪客於脾胃、陽氣不足所致的脘腹冷痛、手足不溫、嘔吐泄瀉等症狀。
- 助附子之力,溫腎散寒:附子溫陽之力甚強,但亦有毒性。花椒性溫,可引導附子之熱力下行,溫腎散寒,減輕附子對胃腸的刺激,並協同附子溫腎壯陽,達到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子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冷氣及瘀血心痛兼癥塊」,屬中醫「寒凝血瘀」證候。
- 冷氣:指陽虛寒盛,臟腑經絡氣血凝滯,常見手足厥冷、脘腹冷痛。
- 瘀血心痛:因寒凝血瘀,心脈痹阻,發作心胸刺痛、固定拒按。
- 癥塊:寒瘀久積成形,見於腹部或臟腑之硬結腫塊(如肝硬化、子宮肌瘤等)。
此方兼具溫陽散寒、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適用於陰寒內盛兼瘀血實證。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1)主藥分析
- 附子(炮)5兩:大辛大熱,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炮製後毒性減,更擅溫補命門,驅逐沉寒。
- 天雄(炮)5兩:為附子同源而形長者,性味相近,專攻下焦寒濕,助附子強化溫陽散寒之力,尤善破癥積冷結。
核心作用:二者相須為用,針對「寒邪深伏」之本,暖臟腑、通陽氣、化陰凝。
(2)輔藥配伍
- 黑豆1升:甘平解毒,緩和附子、天雄燥烈之性;酒煮後增強活血功效,兼養腎陰以防溫燥傷津。
- 防風3兩:辛溫祛風,性升散,能「通行十二經」,助主藥散寒外透,並解經絡氣滯。
煎法關鍵:以酒煮藥,酒性溫通,助藥力直達血分,化瘀開痹。
(3)後入藥散強化
- 天麻5兩:息風定驚,古代亦用於「通血脈」(《本草綱目》),協同治風痰血瘀阻絡之痛。
- 芎藭5兩:即川芎,為「血中氣藥」,行氣活血、祛風止痛,與附子配伍可引藥上達心胸。
製劑特色:將散劑與藥汁共煎成膏(稀餳),使藥性緩釋,延長溫通效果。
三、治療原理推論
- 溫陽破陰:附子、天雄直祛寒邪,振奮心腎陽氣,從根本解決「冷氣」之源。
- 活血消癥:黑豆、川芎、酒共奏活血化瘀之功,針對瘀血心痛及癥塊;防風、天麻疏通經絡氣血,助藥力透達病所。
- 動靜結合:溫燥藥中佐黑豆滋潤,既防傷正,又寓「陰中求陽」之意。
配伍思路:以「溫通」為綱,寒瘀並治,標本兼顧,適用於陰寒痼冷兼瘀血之頑疾。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5兩,黑豆(洗)1升,天雄(炮裂,去皮臍)5兩,防風(去叉)3兩。
以上四味,將三味銼細,並黑豆酒一斗5升,煮候豆爛,去滓取計,更用天麻、芎藭各五兩為散,與前豆藥汁同煎如稀餳。
每服1匙,空心熱湯或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燥烈的性質,陰虛火旺、心陽偏亢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煎, 出處:《雞峰》卷十一。 組成:附子6兩,烏頭6兩,乾薑5兩,當歸5兩,檳榔10兩,赤石脂8兩,桂5兩,蜀椒4兩。 主治:冷氣及瘀血心痛兼癥塊。
附子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5兩,黑豆(洗)1升,天雄(炮裂,去皮臍)5兩,防風(去叉)3兩。 主治:柔風四肢不收,腹中拘急。
附子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訶黎勒皮1兩,甘草(銼)1兩,牛膝(切)1兩,硫黃(舶上者,碎)半兩,茴香子(炒)半兩,乾薑半兩。 主治:脾腎虛冷,臍腹冷痛,大便時泄,腹脹羸瘦。
附子煎,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一。 組成:大附子1枚(重8錢,慢火炮裂,去皮,切作10片,同生薑、米泔淹1宿,去薑,薄片切,焙乾),防風1兩,骨碎補半兩(去毛,炒),漢防己半兩,白朮半兩,乳香2錢(别研)。 主治:手臂無力,麻痹不仁,手足不隨,風濕相搏,筋骨諸疾,痛不能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