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膏

三建膏

SAN JIAN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9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13.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心經 18%
肝經 16%
脾經 13%
肺經 12%
膀胱經 7%
胃經 5%
膽經 2%
心包經 2%
腎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建膏方劑中含有天雄,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 天雄性溫熱,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除濕的功效。三建膏作為補腎壯陽的方劑,添加天雄可增強其溫補腎陽的作用,對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泄、畏寒肢冷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2. 消除寒濕: 天雄同時也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三建膏方劑中往往加入其他祛風除濕藥物,與天雄合用,可以更有效地消除體內寒濕,改善因寒濕引起的腰腿疼痛、關節腫痛等症狀。

三建膏方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之功效。三建膏方旨在溫陽固本,改善寒性體質,附子的溫陽作用是藥方中不可或缺的關鍵。
  2. 助藥力:方中其他藥材如肉桂、乾薑等亦屬溫熱藥性,附子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溫陽散寒之力,使藥效更為顯著。

附子的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以避免副作用。

三建膏方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1. 溫經散寒: 烏頭性溫,入心、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功效。三建膏方主要針對寒邪凝滯、經絡不通等症,烏頭可溫煦經脈,驅散寒邪,改善血行,達到治療目的。
  2. 活血止痛: 烏頭亦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三建膏方中常用於治療寒溼痹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烏頭可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達到治療效果。

三建膏方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通絡,散寒止痛: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三建膏多用於寒凝血瘀、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桂枝可溫經散寒,緩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環。
  2. 調和營衛,扶正祛邪: 桂枝具有調和營衛、扶正祛邪的作用。三建膏常用於體虛易感者,桂枝可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氣血運行,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疾病發生。

三建膏方中加入肉桂,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助陽氣生髮: 肉桂性溫熱,入心、腎、肝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三建膏主要用於治療腎陽虛衰、脾腎陽虛等症,肉桂的溫陽散寒作用可溫煦脾腎,助陽氣生髮,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患者的寒涼症狀。
  2. 溫經止痛,促進血液循環: 肉桂還具有溫經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冰冷、腰膝酸軟等症狀。三建膏中加入肉桂,可加強溫腎散寒、活血止痛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三建膏中加入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1.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三建膏多用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病症,桂枝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疼痛症狀。
  2. 調和營衛,扶正祛邪:桂枝能調和營衛,使氣血流通,增強機體抵抗力。三建膏通常用於體虛乏力、氣血不足的患者,桂枝可以扶正祛邪,增強體質,提高療效。

三建膏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溫經散寒,通鼻竅: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能溫經散寒,通鼻竅,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三建膏以溫補脾腎爲主,加入細辛可協同溫陽散寒,增強療效。

2. 行氣止痛: 細辛還能行氣止痛,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三建膏中常配伍一些溫中理氣、健脾和胃的藥物,加入細辛可進一步增強行氣止痛的效果,使整體方劑功效更加全面。

三建膏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回陽的功效。三建膏方多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脾胃虛寒等證,乾薑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緩解寒邪對人體的侵襲。

2. 助陽化氣: 乾薑可助陽氣化生,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冰涼、面色蒼白等寒證症狀。三建膏方中,乾薑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能有效提升人體陽氣,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三建膏方中含有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陽散寒,驅除體內寒邪。三建膏常用於治療陽虛體寒之症,花椒的溫陽散寒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等症狀。
  2. 止痛消腫:花椒具有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以及跌打損傷、外傷腫痛等症狀,花椒都能起到一定緩解作用。三建膏中加入花椒,可以增強其止痛消腫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建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三建膏主治範疇以「陰寒痼冷」為核心,具體涵蓋:

  1. 陰疽歹肉不化:癰疽久不收口、瘡瘍僵冷無膿,屬陰證瘡瘍。
  2. 腹痛泄瀉:脾腎陽虛所致脘腹冷痛、完穀不化之瀉痢。
  3. 陽衰精冷:命門火衰引起的陽痿、精寒不育。
  4. 冷哮喘嗽:寒痰壅肺之喘咳,遇冷加劇。
  5. 癥瘕冷積:寒凝血瘀所致的腹中積塊,喜溫拒按。

其功效可歸納為「溫陽散寒、通脈消積」,針對純陰無陽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分類與配伍核心
全方以「三建」為名(天雄、附子、川烏),均屬大辛大熱之品,為溫陽逐寒之主軸,輔以桂、辛、薑、椒等助火散寒,結構嚴謹:

  1. 三建鼎立

    • 天雄:溫補命門,壯陽氣,針對精冷陽衰。
    • 附子:回陽救逆,散寒止痛,主攻沉寒痼冷。
    • 川烏:逐風寒濕,開通經絡,善治頑冷痛痺。
      三藥協同,直入三陰(肝、脾、腎),徹內徹外驅寒。
  2. 桂系群藥助火

    • 桂心、觀桂、桂枝:分別溫通血脈(桂心)、補命門火(觀桂)、解肌散寒(桂枝),層次化增強溫通效力。
  3. 細辛-乾薑-蜀椒組合

    • 細辛:搜剔深伏寒邪,宣通竅絡。
    • 乾薑:溫中守而不走,固護脾陽。
    • 蜀椒:散寒殺蟲,止痛消痞。
      此組合針對中下焦寒凝氣滯,尤擅腹痛冷積。

(2)外用製劑的治療機轉

  • 麻油熬丹:油丹相合成膏,具「透皮引藥」特性,使峻藥緩釋,避免內服毒性,專攻局部寒凝。
  • 加味施用
    • 銀粉(水銀製劑):加強腐蝕「歹肉」,針對陰疽頑瘡。
    • 丁香末:芳香透竅,醒脾止瀉,用於虛寒泄瀉。

(3)方義推演
全方依「同氣相求」之理,集大熱之藥直攻陰寒:

  • 溫陽散寒:天雄、附子、川烏振奮陽氣,解散寒凝。
  • 通脈消積:桂枝、細辛引藥達表,破除經絡寒瘀;乾薑、蜀椒溫中化積,消腹部癥塊。
  • 外治透達:通過膏藥貼敷,使藥力由表入裏,漸消深伏寒邪,避免內服傷正。

結論
三建膏為「純陽克陰」之代表方,以峻藥外用、分證加減的設計,集中解決陰寒內外諸證,體現中醫「寒者熱之」「甚者從治」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天雄1枚,附子1枚,川烏1枚,桂心2兩,觀桂2兩,桂枝2兩,細辛2兩,乾薑2兩,蜀椒2兩。
上切為片。
麻油2斤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煎熬去滓,濾淨再熬,徐下黃丹,不住手攪,滴水不散為度。陰疽,以蔥湯洗淨,攤成加銀粉少許,貼患處;腹痛、少食、泄瀉,攤成加丁香末少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三建膏性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 三建膏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陽。
  • 三建膏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腹痛子宮內膜異位症氣喘子宮肌瘤胰臟炎癤和癰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精液稀薄清冷呼吸急促,喉中哮鳴如哨鳴音

相同名稱方劑


三建膏,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三。 組成:天雄1枚,附子1枚,川烏1枚,桂心2兩,觀桂2兩,桂枝2兩,細辛2兩,乾薑2兩,蜀椒2兩。 主治:陰疽歹肉不化,腹痛泄瀉,陽衰精冷,冷哮喘嗽,癥瘕冷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