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頭散

摩頭散

MO T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三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8.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8%
脾經 18%
心經 18%
肝經 13%
肺經 13%
膽經 5%
膀胱經 5%
胃經 5%
心包經 2%
腎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膽經
膀胱經
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摩頭散中包含半夏,主要是利用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滯所致的頭暈目眩、嘔吐腹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摩頭散主治頭風痛,多因風寒濕邪侵犯頭部所致,半夏可化解濕邪,散寒止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頭風痛的目的。

此外,半夏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因痰濕阻滯、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症狀,也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摩頭散中加入花椒,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

花椒味辛、性溫,入脾、胃、腎經。其辛溫之性,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適用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頭風、齒痛等症狀。

此外,花椒還具有燥濕除痺之效,有助於去除體內濕氣,改善風濕痺痛。對於因風寒濕邪導致的頭部疼痛,花椒能起到溫散寒邪、通經止痛的作用。

摩頭散中含有烏頭,乃因其具有極強的祛風散寒、止痛功效,對於風寒濕痹、肩背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烏頭性溫,入心、肺、肝經,可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並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局部疼痛。

然而,烏頭毒性較強,需嚴格遵醫囑服用,不可自行使用。方劑中通常會配伍其他藥物以減輕烏頭的毒性,並根據患者病情進行調整用藥量。

摩頭散中加入莽草,主要是利用其辛溫燥烈的藥性。

  • 辛溫可驅寒止痛,燥烈可化濕止瀉,適用於寒濕凝滯所致的頭風頭痛、齒痛、腹痛、寒瀉等症狀。
  • 莽草性味較烈,需謹慎使用,不可過量或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 此外,摩頭散中還需配合其他藥物,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藥量及配伍,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摩頭散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經散寒,止痛止癢:桂枝性溫,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頭部疼痛、瘙癢等症狀。

二、調和營衛,促進血液循環: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部供血不足,有助於緩解頭部脹痛、頭暈目眩等症狀。

因此,桂枝的加入可有效改善摩頭散治療頭部寒邪引起的各種症狀,提升藥效。

摩頭散方中含有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附子性熱,味辛,歸腎、心、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摩頭散主治頭風頭痛,多因寒邪侵襲頭部,導致陽氣不足,經脈阻滯。附子能溫散寒邪,振奮陽氣,使陽氣得復,頭風頭痛自消。
  2. 引藥入腦:附子性溫熱,能引導藥力上行,達至頭部,以達治療頭風頭痛之目的。摩頭散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芷等,亦具有通經活絡、止痛之功,附子能引其藥效入腦,提升治療效果。

摩頭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經散寒,通竅止痛: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摩頭散主治頭風頭痛,常因風寒侵襲頭部經脈而致,細辛可以溫散寒邪,通利經絡,緩解頭部疼痛。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摩頭散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芷等,也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細辛與之相配,可以增強藥效,使寒邪迅速散去,疼痛得以緩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摩頭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頭面風,頭中五十種病,風毒攻腦疼痛」,並可治「生息肉」(如咽喉息肉)、耳鼻齒疾。古代醫家認為,頭面部病痛多與「風邪」相關,風邪夾寒、夾毒上攻,導致經絡阻塞、氣血不凝,引發疼痛或異常增生。方中強調「摩頭」外用法,透過藥物透皮吸收,直接作用於頭部經絡,驅散風寒毒邪。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散寒止痛

  • 烏頭、附子、細辛:大辛大熱之品,溫通經絡、逐風寒濕邪,針對「風毒攻腦」之劇痛。
  • 蜀椒、桂心:輔助溫散之力,蜀椒走竄開鬱,桂心引火歸元,協同化解頭面寒凝。

2. 破瘀消腫

  • 閭茹(即蘆茹/茜草)、半夏:閭茹活血通絡,半夏化痰散結,合用可消「息肉」,推測其機理為化解痰瘀互結之病理產物。
  • 莽草:有毒但具祛風殺蟲之效,古代用於外治頑固腫塊或瘡瘍。

3. 外用透皮引藥

  • 大酢(醋)調和:醋能軟堅散結、助藥滲透,促進藥物由頭皮腠理深入經絡,發揮藥效。
  • 「三日頭膚痛」反應:提示藥物刺激局部氣血運行,可能類似現代「發泡療法」,通過輕微炎症反應驅邪外出。

4. 協同治耳鼻齒疾

頭面諸竅相通,風寒痰瘀壅滯可影響五官。方中細辛「通九竅」,附子「通行十二經」,配合活血藥,能改善竅絡閉阻所致病證。


總結

摩頭散以「溫通+破瘀」為核心,外治法避開內服毒性,直接作用病所。其邏輯在於:

  1. 風寒毒邪→用辛熱藥溫散;
  2. 痰瘀互結→用活血化痰藥攻消;
  3. 竅絡閉阻→借醋引藥透達。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想,針對病機用藥,非僅限表面症狀。

傳統服藥法


閭茹半夏6分,蜀椒6分,烏頭8分,莽草4分,桂心7分,附子1兩,細辛1兩。上藥治下篩,以大酢和。
摩頭,記日數,三日頭膚痛,四五日後一著藥如前,十日以酢漿洗頭,復摩藥即愈。若生息肉並咽喉中息肉,大如棗欲塞,以藥摩之即愈。耳鼻齒有疾並用之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摩頭散,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艹閭)茹6分,半夏6分,蜀椒6分,烏頭8分,莽草4分,桂心7分,附子1兩,細辛1兩。 主治:頭面風,頭中50種病。風毒攻腦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