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循絡丸中含有沒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循絡丸主要用於治療血瘀阻絡、經絡不通等症狀,而沒藥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疏通經絡,達到治療目的。
- 止痛生肌: 沒藥還具有止痛生肌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等症狀也有不錯的療效。循絡丸除了治療血瘀阻絡外,也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外傷,而沒藥的止痛生肌作用可以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循絡丸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所致的痹痛、腫脹等症狀,乳香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行氣止痛:乳香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能改善氣血運行,減輕疼痛。循絡丸主要用於治療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乳香的止痛功效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痛苦,改善生活品質。
循絡丸方劑中包含虎骨,主要是基於其在傳統中醫理論中的藥性功能。虎骨,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祛風通絡、強筋壯骨、止痛等功效。
其“祛風通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溼痹、筋骨疼痛等症;“強筋壯骨”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腰膝痠軟、筋骨無力等症;“止痛”的功效則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症。因此,虎骨被認爲是治療多種疼痛和運動障礙的有效藥物,並在循絡丸方劑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循絡丸中加入龜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潛陽,補益肝腎: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補益肝腎的功效。對於肝腎陰虛,導致的頭暈目眩、腰膝痠軟、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龜板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 活血化瘀,舒筋活絡:龜板還能活血化瘀、舒筋活絡,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循絡丸以龜板為藥引,配合其他藥材,共奏滋陰潛陽、活血化瘀、舒筋活絡之效,對於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筋骨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循絡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三經。其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補血養血的功效。循絡丸旨在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而當歸可有效改善瘀血阻滯,促進血液流通,達到舒筋活絡之效。
- 補血養血,滋養臟腑: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可滋養心脾,改善氣血虛弱,提升身體抵抗力。循絡丸常用於治療氣血不足、經絡不通的病症,加入當歸能起到補益氣血,增強藥效的作用,使整體療效更加顯著。
循絡丸中加入五靈脂,是因其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五靈脂為血竭的加工品,其性溫,味甘、苦,入心、肝經。
在中醫理論中,血瘀阻滯是導致疼痛、腫脹、麻木等症狀的重要原因。五靈脂能破血行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從而減輕疼痛,緩解腫脹。
此外,五靈脂還能通絡止痛,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如筋骨疼痛、腰腿疼痛等,也能起到緩解作用。因此,在循絡丸中加入五靈脂,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消散瘀血,達到止痛的效果。
循絡丸中使用白附子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祛風止痛:白附子性溫,能祛風濕、止疼痛,適用於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循絡丸主要用於治療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白附子可有效緩解疼痛,促進經絡通暢。
二、 消腫散結:白附子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可治療痰飲積聚、瘰癧等病症。循絡丸中加入白附子,除了祛風止痛外,也具備消腫散結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經絡瘀滯、腫脹等病症。
循絡丸方劑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通經絡,止痛定驚: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通絡止痛之功效。其能有效緩解因經絡不通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並能起到鎮靜安神、止痛定驚的作用,與循絡丸疏通經絡、止痛止痙的功效相輔相成。
- 改善循環,促進血液流通:天麻能改善微循環,促進血液流通,有助於緩解因氣血瘀滯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進一步提升循絡丸的療效。
循絡丸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通絡止痛: 全蠍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之功效。對於因經絡阻滯、氣血瘀阻所致的疼痛,全蠍能有效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 解毒消腫: 全蠍還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因風濕、跌打損傷、瘡瘍腫毒等引起的疼痛,全蠍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循絡丸中的全蠍,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能有效改善因經絡阻滯、氣血瘀阻所致的疼痛,並起到解毒消腫的功效。
循絡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通絡止痛: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散寒、化痰止咳、通絡止痛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疏通經絡,溫熱之性可驅散寒邪,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 化痰止咳:天南星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絡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循絡丸中加入天南星,可以起到通絡止痛、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痺、痰濕阻絡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循絡丸中加入附子,主要是由於其具有溫陽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附子為附子根的加工品,性熱,味辛,歸心、腎、脾經。其溫陽散寒之力強,能溫煦陽氣,驅散寒邪,對於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痺痛、麻木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同時,附子也能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經絡不通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因此,在循絡丸中加入附子,可以發揮其溫陽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經絡不通所致的各種症狀。
循絡丸中含有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通經散寒:烏頭性溫燥,入經絡,具有溫經散寒、通痺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如風寒濕痹、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烏頭可起到疏通經絡、溫散寒邪的作用。
- 活血化瘀:烏頭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和腫脹。
因此,循絡丸中使用烏頭,主要為其通經散寒、活血化瘀之效,旨在治療因寒邪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疼痛。然而,烏頭藥性峻猛,需嚴格控制劑量,並由專業醫師指導使用。
循絡丸中添加杜仲,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 補肝腎,強筋骨: 杜仲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其能補益肝腎之陰,強筋健骨,改善腰膝痠軟、肢體乏力等症狀,有助於改善因肝腎不足所致的經絡不通暢。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杜仲具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氣血循環,促進經絡暢通,緩解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經絡阻滯,也有不錯的療效。
因此,循絡丸中加入杜仲,可發揮其補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經絡不通的症狀。
循絡丸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絡活血:地龍性寒,味鹹,入肝、脾經,具有通絡活血、祛風止痙之效。其能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治療因經絡不通而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 降逆止嘔:地龍亦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對於因肝氣鬱結、痰濁阻滯等原因導致的嘔吐,地龍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地龍在循絡丸中能發揮通絡活血、降逆止嘔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經絡不通、氣血瘀滯等因素引起的各種疾病。
循絡丸中加入威靈仙,主要基於其舒筋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
威靈仙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威靈仙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此外,威靈仙還有利尿消腫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藥物治療水腫等病症。因此,循絡丸中加入威靈仙,可有效提升方劑的活血通絡、祛風止痛效果,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循絡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其活血通絡、舒筋活絡的功效。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以下作用:
- 活血化瘀:川牛膝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況,有助於疏通經絡,解除因血瘀而引起的疼痛。
- 通絡止痛:川牛膝能疏通經絡,解除經絡阻滯,緩解疼痛,尤其對於風濕痹痛、腰膝痠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川牛膝在循絡丸中,可起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循絡丸中包含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肝腎,強筋骨: 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傷止痛的功效。循絡丸常用於治療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狀,而續斷可補益肝腎,改善筋骨功能,有助於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續斷除了補益肝腎,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緩解疼痛。循絡丸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共同發揮通絡止痛的作用。
循絡丸中加入烏梢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絡止痛: 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其藥性可有效改善氣血循環,疏通經絡,緩解因經絡不通導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故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等病症。
- 活血化瘀: 烏梢蛇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因血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烏梢蛇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烏梢蛇在循絡丸中扮演着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能夠更有效地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症狀,促進疾病康復。
循絡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補腎益精,通絡活血: 肉蓯蓉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益精、潤腸通便、強筋骨之效。其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可增強腎氣,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等症狀。同時,肉蓯蓉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絡不通,有助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狀。
二、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肉蓯蓉與循絡丸中的其他藥物相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肉蓯蓉可與補腎藥物相配伍,加強補腎益精之效;與活血化瘀藥物相配伍,加強通絡活血之效。因此,肉蓯蓉在循絡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物的整體療效。
循絡丸中包含硃砂,其主要原因為: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可治療心悸、失眠、驚恐等症。古人認為心主神志,硃砂能安定心神,使神志清明,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寧之狀。
- 通絡止痛: 硃砂亦可通經絡,止疼痛。循絡丸旨在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而硃砂的通絡止痛作用有助於緩解因經絡不通而引起的疼痛,進一步提升療效。
主治功效
循絡丸主治功效分析
循絡丸,顧名思義,主治經絡痹阻之症。綜觀《奇效良方》、《楊氏家藏方》、《類編朱氏集驗醫方》等古籍記載,其主治病症皆圍繞「風痹、氣滯、血脈凝澀、筋脈拘攣、肢節腰膝強痛、行履艱難」等症狀展開,反映出該方劑在治療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所致的痺證方面具有顯著療效。不同醫家雖在組成用量上略有差異,但核心組成和治療機理卻保持高度一致。
治療原理分析:
循絡丸的組方體現了多個層面的治療策略,旨在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溫通經脈,從而達到治療痺證的目的: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方中包含白附子、天南星、威靈仙、烏梢蛇等藥物,具有較強的祛風除濕功效,能有效去除痺證常見的風寒濕邪,並疏通經絡,消除疼痛。 白附子與附子、川烏(烏頭)三者溫經散寒之力更強,溫通經脈,以達止痛之效。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沒藥、乳香、當歸、五靈脂、地龍、川牛膝等藥物皆為活血化瘀要藥,能有效改善氣血運行,疏通經絡,消除瘀血阻滯,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補益肝腎,強筋健骨: 虎骨、龜板、杜仲、續斷、肉蓯蓉等藥物具有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的作用,能從根本上改善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進一步鞏固療效。其中,龜板與肉蓯蓉更著重於滋陰補腎,以調理陰陽平衡。
鎮靜安神,平肝熄風: 天麻、全蠍、紅硃砂等藥物具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的作用,能緩解痺證患者常伴有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其他輔助作用: 部分藥物如狗脊(《類編朱氏集驗醫方》版本)等,也具有強筋健骨、補益肝腎的功效,從不同角度輔助治療。
不同版本循絡丸的比較:
各版本循絡丸雖用藥略有差異,但都圍繞著上述治療原理展開。例如,《奇效良方》與《楊氏家藏方》版本在用藥種類和劑量上有所不同,但都包含了活血化瘀、祛風除濕、補益肝腎等方面的藥物;《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中的兩個版本則更側重於某一方面,例如一個版本強調祛風除濕,另一個版本則更著重於活血化瘀和溫經通絡。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醫家在治療理念上的細微差別,以及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進行的加減調整。
總而言之,循絡丸通過多種藥物協同作用,達到祛風除濕、活血化瘀、補益肝腎、鎮靜安神的目的,從而有效治療風濕痺證,尤其針對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所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活動受限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其方劑組成精妙,體現了古代醫家對經絡病證的深刻理解和豐富的臨牀經驗。
傳統服藥法
沒藥(別研)2兩,乳香(別研)2兩,虎骨(酥炙焦)2兩,敗龜(酥炙)2兩,當歸(洗,焙)2兩,五靈脂2兩,白附子(炮)1兩,天麻(去苗,酒浸,焙)1兩,全蠍(去毒,炒)1兩,天南星(炮)1兩,附子(炮,去臍皮)1兩,川烏頭(炮,去皮臍尖)1兩,杜仲(去粗皮,炒)1兩,地龍(去土炒)1兩,威靈仙(去苗)1兩,牛膝(去苗,酒浸1宿)1兩,續斷1兩,烏蛇(酒浸,去皮骨,取肉,焙)1兩,肉蓯蓉(酒浸,炙)1兩,朱砂(別研)1兩。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溫酒送下。
(《永樂大典》卷一三八七九引《可用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循絡丸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循絡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一。 組成:五靈脂2兩,防風(去蘆)1兩,川萆薢(炮,去皮臍)1兩,狗脊(去毛)1兩,大蒼朮(米泔浸)1兩,虎骨(打碎,酒煮)1兩,川烏(生用)1兩,川烏1兩(炮,去皮臍),沒藥1兩(研,去砂),乳香半兩(研,去砂)。 主治:風濕流襲,足膝筋骨肉疼痛。
循絡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一。 組成:沒藥(别研)2兩,乳香(别研)2兩,虎骨(酥炙焦)2兩,敗龜(酥炙)2兩,當歸(洗,焙)2兩,五靈脂2兩,白附子(炮)1兩,天麻(去苗,酒浸,焙)1兩,全蠍(去毒,炒)1兩,天南星(炮)1兩,附子(炮,去臍皮)1兩,川烏頭(炮,去皮臍尖)1兩,杜仲(去粗皮,炒)1兩,地龍(去土炒)1兩,威靈仙(去苗)1兩,牛膝(去苗,酒浸1宿)1兩,續斷1兩,烏蛇(酒浸,去皮骨,取肉,焙)1兩,肉蓯蓉(酒浸,炙)1兩,朱砂(别研)1兩。 主治:風痹。氣滯,血脈凝澀,筋脈拘攣,肢節腰膝強痛,行履艱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