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天麻餅子方劑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天麻的功效:天麻為常用中藥,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祛風通絡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
2. 天麻的藥性: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可與其他藥物配伍,增強其功效,並減緩其副作用。
3. 方劑的針對性:天麻餅子方劑主要針對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而天麻正是治療此類症狀的常用藥物,因此被列入方劑之中。
天麻餅子方中加入川芎,主要有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行氣止痛: 天麻善於平肝熄風,川芎則以疏散風寒、行氣止痛見長。兩者搭配,可有效治療因風寒阻絡、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頭痛、眩暈等症狀。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川芎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與天麻共同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進一步緩解因瘀血阻絡引起的頭部疼痛。
天麻餅子方中加入細辛,乃取其辛溫解表,通竅止痛之效。
天麻餅子主治風寒濕邪、頭風頭痛、眩暈耳鳴等症。細辛性溫,入肺經,能散寒解表,通竅止痛,並可引藥上行,助天麻、川芎等藥物直達頭部,以達疏風散寒、止痛止眩之功效。
同時,細辛與天麻、川芎等藥物配伍,可協同增效,相輔相成,共奏止痛、通竅之效,使療效更顯著。
天麻餅子方劑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天麻餅子主要功效為祛風止痙,而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可輔助天麻化解痰濁阻滯,使藥效更顯著。
- 健脾開胃:蒼朮味苦辛,能健脾開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同時,蒼朮還能疏肝理氣,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藥效。
因此,蒼朮在天麻餅子方劑中起到燥濕化痰、健脾開胃、疏肝理氣等輔助作用,協同天麻藥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天麻餅子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天麻性平,甘草亦性平,二者搭配可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於偏寒或偏熱,減少對人體的刺激和副作用。
2. 緩解藥性: 天麻具有祛風止痙、平肝熄風之效,但單獨使用可能偏於燥烈,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天麻的燥性,使其藥效更加溫和,並保護脾胃不受傷害。
天麻餅子方劑中包含烏頭,其主要原因為:
- 烏頭性溫,可助天麻行氣活血: 烏頭辛溫,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活血止痛、溫經散寒的功效。天麻性平,入肝經,善於止痙、平肝熄風,二者搭配,可相輔相成,溫經活血,助天麻行氣止痛,增強藥效。
- 烏頭可增強天麻治療風濕痺痛的效果: 烏頭對於風濕痺痛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與天麻配伍,可起到相輔相成之效,增強止痛、祛風溼的效果,更能有效治療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
然而,烏頭藥性猛烈,應在醫囑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天麻餅子方劑中加入薄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疏風散熱: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天麻餅子本身性質偏溫燥,加入薄荷可有效平衡其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防止燥熱上火,更適合體質偏燥熱的人使用。
- 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 薄荷氣味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吸收,提高藥效。同時,薄荷具有開竅通鼻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或濕邪引起的鼻塞、頭昏等症狀,配合天麻的止痛功效,更能有效改善頭痛頭暈等病症。
天麻餅子方中加入甘松,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通竅,止痛散結: 天麻擅長平肝熄風,而甘松則具備疏風通竅、止痛散結的功效。兩者協同作用,可有效緩解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並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循環。
- 增強活血化瘀功效: 天麻餅子常用於治療頭痛、風溼痹痛等疾病,而甘松的活血化瘀功效可輔助天麻的止痛作用,加速血液循環,消除瘀血,從而達到更好的療效。
天麻餅子方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天麻擅長平肝熄風,而防風則以祛風解表見長。兩者結合,可共同發揮疏風止痛,平肝熄風的功效,對於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能起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作用。
- 協調藥性,防止偏寒: 天麻性寒,單獨使用容易導致體虛者寒氣加重。而防風性微溫,可以中和天麻的寒性,避免寒邪入侵,使藥性更平和,更適合不同體質的人羣使用。
天麻餅子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協同增效: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與天麻同用,可增強天麻的祛風止痙、通絡止痛之效,更好地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
- 引經報使:白芷善於走竄經絡,可以引天麻入經,使之藥力更易到達病竈部位,發揮更強的治療效果。
白芷與天麻的搭配,相輔相成,使得方劑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天麻餅子方劑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天麻擅長止痙定眩,而白附子則以祛風散寒、止痛消腫見長。兩者合用,能相輔相成,既能有效平息肝風內動引起的頭暈目眩,又能驅散寒邪,減輕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 溫陽化痰,促進吸收: 天麻性寒,白附子性溫,二者配伍,可以溫陽化痰,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同時,白附子還可以中和天麻的寒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
「天麻餅子」方劑中含有雄黃,這是一個極其特殊的現象。傳統中醫理論中,雄黃性溫毒,主要用於殺蟲、解毒,而天麻則性平,主治頭痛眩暈。兩者功效截然不同,同時使用看似矛盾。
其實,雄黃在「天麻餅子」方劑中的作用並非直接治療疾病,而是起到防腐和驅蟲的作用。古代醫藥條件有限,藥材容易受蟲蛀腐壞,加入雄黃可以有效防止藥材變質,確保藥效穩定。這種做法類似於現代藥品中的添加劑,並非直接治療疾病,而是提高藥品品質。
天麻餅子方中加入全蠍,乃取其「息風止痙,通絡止痛」之效。全蠍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熄風止痙的作用,可抑制因風邪入絡所致的抽搐、痙攣等症狀;同時,全蠍亦能通絡止痛,對於因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天麻餅子方中加入全蠍,不僅有助於治療風痺頭痛,更能改善因風邪所致的各種症狀,提升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天麻餅子]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籍文獻分析,天麻餅子主要針對以下病症及病理機制發揮治療作用:
1. 頭痛:
- 病因多樣: 文獻指出,頭痛的成因複雜,包括風、火、濕、痰等外邪侵襲,以及梅毒上攻、婦人產後失調等內在因素。其中,特別強調風邪、痰毒上擾頭部引發的頭痛,亦可因楊梅瘡毒(即梅毒)上攻而致。
- 症狀表現: 頭痛可表現為劇烈難忍,如《外科心法要訣》所描述的「頭痛如破」。《外科大成》則詳述了頭痛可伴隨頭暈目眩、頸項僵硬、肢體疼痛、肌肉蠕動、耳鳴、鼻塞、皮膚麻木、瘙癢等症狀。亦可見婦人頭風、眉稜骨痛、牙齒腫痛、痰逆噁心等。
- 治療機制: 天麻餅子針對以上病因病機,通過其組成藥物的綜合作用達到治療目的。天麻平肝熄風,可緩解風邪引起的頭痛;川芎、細辛、防風、白芷等藥物可活血行氣、散寒解表、疏散風邪,祛除頭部經絡的瘀滯與外邪,達到止痛的效果;蒼朮健脾燥濕,可治療痰濕上擾之頭痛;草烏、川烏可溫通經絡,緩解因寒邪引起的頭痛;甘草調和諸藥,使藥效更為平和。全蠍、雄黃等藥物則有解毒散結之功,可針對梅毒等毒邪引起的頭痛。
2. 腦漏 (鼻淵):
- 病因病機: 《雜病源流犀燭》及《外科正宗》皆指出,腦漏(鼻淵)多因風寒侵入腦戶,與太陽濕熱相合而致,或因飲酒過多導致風熱鬱結而成。
- 症狀表現: 主要表現為鼻流濁涕或黃水,濕潤不止,久則可引起頭暈目眩。
- 治療機制: 天麻餅子可與藿香湯等方劑配合使用,以祛風散寒,清熱化濕。天麻等藥可熄風,疏通頭部經絡,減輕鼻流濁涕等症狀。
3. 其他症狀:
- 筋骨疼痛: 《類證治裁》和《外科正宗》提到,天麻餅子也可用於治療筋骨疼痛,尤其是有毒邪侵犯的病症。
- 年久臭爛、鼻破損壞: 針對毒邪侵犯較深,引起皮膚、鼻部潰爛者,《外科心法要訣》記載可配合結毒紫金丹等藥物使用。
- 痰毒: 《外科正宗》提到,一婦人患頭痛手腕痛,脈滑而弦,診為痰毒相兼之病,服用天麻餅子半月痊癒,表明此方對痰毒引起的頭痛也有療效。
- 鼻塞: 《家用良方》提到,天麻餅子可配合通鼻散使用,表明此方對於鼻塞不通的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結:
天麻餅子並非單一作用的方劑,其組方思路乃是針對風、火、濕、痰、毒等多種病因,通過疏散風邪、活血行氣、祛濕化痰、平肝熄風、解毒散結等綜合作用,達到治療頭痛、腦漏等疾病的目的。其組方靈活,可根據具體病情加減藥味,以適應不同病機。 文獻中多次強調,其不僅可單獨內服,亦可與其他方劑、外用藥物配合使用,如碧雲散、結毒紫金丹、通鼻散等,以增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天麻5錢,草烏(湯泡,去皮)5錢,川芎5錢,細辛5錢,蒼朮5錢,甘草5錢,川烏(湯泡,去皮)5錢,薄荷5錢,甘松5錢,防風5錢,白芷5錢,白附子(去皮)5錢,雄黃3錢,全蠍3錢。上為細末,寒食面打糊搗稠,捻作餅子,如寒豆大。
每服20-30餅,食後細嚼,蔥頭湯送下;屬火熱痰痛者,茶湯送下。甚者日進2服。
忌諸般發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天麻餅子具有祛風止痛、通絡止痙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天麻餅子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天麻餅子,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天麻5錢,草烏(湯泡,去皮)5錢,川芎5錢,細辛5錢,蒼朮5錢,甘草5錢,川烏(湯泡,去皮)5錢,薄荷5錢,甘松5錢,防風5錢,白芷5錢,白附子(去皮)5錢,雄黃3錢,全蠍3錢。 主治:因風火濕痰上攻及楊梅瘡毒所致頭痛;兼治頭目昏眩,項背拘急,肢體煩痛,肌肉蠕動,耳哨蟬鳴,鼻塞多嚏,皮膚頑麻,瘙癢癮疹;又治婦人頭風作痛,眉棱骨疼,牙齒腫痛,痰逆惡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