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煎

TIAN MA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十五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3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7%
肺經 22%
心經 14%
脾經 14%
腎經 11%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天麻煎」中的烏頭,同樣利用其強烈的溫經散寒及止痛效果,用於治療由寒邪引起的疼痛,特別是腹痛、腰腿痛等。烏頭與天麻相配,可以增強溫中散寒的效果,緩解疼痛。

天麻煎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解表,通絡止痛: 天麻煎主要針對頭痛眩暈等症,而荊芥性辛溫,具有疏風解表、散寒止痛之效。其可與天麻相輔相成,協同作用,疏散頭部風寒,通暢經絡,緩解頭痛症狀。
  2. 輔助天麻活血化瘀: 天麻具有平肝熄風、止痙止痛之效,但其活血化瘀作用相對較弱。荊芥則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配合天麻能更有效地改善頭部血液循環,消除瘀血阻滯,從而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天麻煎方中加入薄荷,主要是為了緩解天麻所致的燥熱之症。

天麻性平,味甘,歸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痛之效。但其性燥,服用後可能出現口乾舌燥、頭暈目眩等不適症狀。

薄荷性涼,味辛,歸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涼血解毒之功效。它可以有效緩解天麻引起的燥熱,並起到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避免副作用。

天麻煎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環: 天麻善於止痙,但性偏寒,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當歸性溫,具有補血活血之效,可改善天麻所致的血液循環不良,促進藥效發揮。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當歸甘溫,可緩解天麻的寒涼之性,使其藥效更溫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並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病效果。

因此,天麻煎中加入當歸,不僅能改善藥性,更能提升治療效果,達到藥效相輔相成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天麻煎」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多部醫書典籍的記載,可見「天麻煎」並非單一固定處方,而是一個以天麻為君藥,搭配其他藥材,隨證加減的治療原則。其主治功效涵蓋以下幾個方面,並可從其治療原理分析:

1. 祛風止痛,通絡止痹:

  • 古籍記載: 多部醫書均提及「天麻煎」能治療「風氣不順」、「骨痛」、「冷痹」、「筋骨緩弱」、「百節疼痛」等症狀。《蘇沈良方》指出其能治「風氣不順,骨痛,或生赤點隱疹。日久不治,則加冷痹。筋骨緩弱」。《楊氏家藏方》亦有「治風氣不順,流入骨節,疼痛無力。或生癮疹,久而不治,漸加冷痹,節骨緩弱」的記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更詳述其可治「癱緩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澀涎盛,精神昏憒。或筋脈拘攣,遍身麻痹,百節疼痛,手足顫掉。」
  • 治療原理: 「天麻煎」組方中的天麻,本身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的功效,可以治療風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拘攣等症狀。烏頭則能散寒止痛、溫經通絡,配合天麻,加強了祛風散寒、通經止痛的效果。荊芥、防風等藥亦有祛風解表之功,能將體表之風邪祛除。多藥合用,可達到祛風、散寒、止痛、通絡的多重功效,故能治療風邪所致之各種痺痛、肢體不利。

2. 化痰開竅,清利頭目:

  • 古籍記載: 《聖濟總錄》提及「天麻煎」能「治肝腎久積風,冷痰滯氣,上攻眼目,腫澀疼痛,肌肉?動,心神多倦,去痰涎,壯筋骨,補元氣,益心利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也記載其可治療「腎臟風毒上攻,頭面虛腫,耳鳴重聽,鼻塞口乾,痰涎不利」。
  • 治療原理: 由於風邪易挾痰而上擾清竅,故常出現頭目昏眩、痰涎不利等症狀。「天麻煎」中,薄荷具有疏肝理氣、清熱利咽的作用,可以協助化痰、開竅,疏散頭面之風邪。諸藥合用,能使清陽得升,濁陰得降,故能有效治療頭面腫痛、耳鳴、鼻塞、痰多等症。

3. 息風止痙,鎮驚安神:

  • 古籍記載: 《御藥院方》記載「天麻煎」能「治小兒一切驚風,身體壯熱,多睡驚悸,手足搐搦,精神昏憒,痰涎不利」。《羅氏會約醫鏡》中則言「風癇善驚,用天麻煎服」。
  • 治療原理: 天麻本身即有息風止痙之效,對風邪引起的抽搐、驚厥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古代醫家多認為「肝風內動」是導致驚風的重要原因,而天麻具有平肝潛陽之功,故可治療驚風。搭配薄荷等藥,可加強清心安神之功,故能有效治療驚風、癲癇等病症。

4. 治療皮膚疾病:

  • 古籍記載: 《蘇沈良方》提到「治風氣不順,骨痛,或生赤點隱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認為「天麻煎」可治「風毒攻注皮膚,瘙癢癮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亦記載其可治「皮膚瘙癢,癮疹生瘡」。《證治準繩‧瘍醫》更記載其可治白癩。
  • 治療原理: 皮膚疾病多與風邪有關,風邪客於肌表,則出現瘙癢、癮疹等症狀。「天麻煎」具有祛風解表、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疏散肌表之風邪,改善血行,從而治療各種皮膚疾病,如瘙癢、癮疹、白癩等。

5. 婦科相關疾病:

  • 古籍記載: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提及「天麻煎」能治「婦人血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也提到其能治「婦人血風攻注,身體疼痛,面浮肌瘦,口苦舌乾,頭旋目眩,昏困多睡」。
  • 治療原理: 婦人血風多與血虛、風邪入侵有關。「天麻煎」中當歸能補血活血,配合其他祛風藥,可達到調和氣血、祛風止痛的功效,故能有效治療婦人血風所致之諸多不適。

總體而言,「天麻煎」以天麻為核心,配伍其他祛風、散寒、活血、化痰之藥,具有廣泛的治療作用,尤其擅長治療風邪所致的各種痛痺、筋骨不利、頭目不清、驚風抽搐等症。歷代醫家根據不同病情,對其配伍進行加減變化,使其應用更加廣泛靈活。

傳統服藥法


天麻1(2)兩(別搗,羅為末),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桂心1兩,防風(去蘆頭)1兩,白附子(炮裂)1兩,獨活1兩,牛膝(去苗)1兩,石斛(去根)1兩,鹿角膠(搗碎,炒令黃燥)1兩,補骨脂(微炒)1兩,萆薢(銼)1兩,當歸1兩,芎藭1兩,山茱萸1兩,白蒺藜(微炒,去刺)1兩,海桐皮(銼)1兩,仙靈脾1兩,巴戟1兩,沈香1兩,木香1兩,麝香1分(細研)。
暖臟腑,除風冷。
上為末。以無灰酒5升,入白蜜5合,同於銀鍋中煎令減半,先下天麻末,煎良久,次下諸藥末,以柳木篦攪令稀稠得所,於瓷器中盛。
每服1茶匙,食前以溫酒調下。
忌生冷、雞、豬、毒滑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腳氣病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痲風 [漢生氏病]麻疹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腹瀉頭痛多痰全身酸痛四肢感到疼痛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四肢關節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天麻煎,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天麻1斤,天蓼木3斤。 主治:白癩風。

天麻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二。 組成:天麻1分,乾蠍(炒)1分,羌活(去蘆頭)1分,防風(去叉)1分,五靈脂1兩,附子(炮)1兩,白朮1兩,赤小豆1兩。 主治:風氣不順,骨痛,或生癮疹,不治則加,冷痹筋骨緩弱。春末夏初,喜生赤根白頭瘡。

天麻煎, 出處:《三因》卷十五。 組成:川烏頭(洗淨灰,炒裂,去皮尖)4兩,草烏頭(水浸3日,洗,去皮)4兩,荊芥穗半斤,乾薄荷5兩,杜當歸(水浸3日,曬乾,切)1斤。 主治:風毒入胃及心腎經絡,攻註百節疼痛,頭目虛腫,痰涎不利;下注腰腳緩弱,生瘡;婦人血風,男子(疒頹)風,及風濕腳氣,攻註皮膚,瘙癢癮疹;偏正頭風。

天麻煎,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天麻1(2)兩(别搗,羅爲末),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桂心1兩,防風(去蘆頭)1兩,白附子(炮裂)1兩,獨活1兩,牛膝(去苗)1兩,石斛(去根)1兩,鹿角膠(搗碎,炒令黃燥)1兩,補骨脂(微炒)1兩,萆薢(銼)1兩,當歸1兩,川芎1兩,山茱萸1兩,白蒺藜(微炒,去刺)1兩,海桐皮(銼)1兩,仙靈脾1兩,巴戟1兩,沉香1兩,木香1兩,麝香1分(細研)。 主治:暖臟腑,除風冷。主治:一切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