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荊荷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風: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解表散風之效。能驅散外感風寒,緩解頭疼鼻塞、發熱惡寒等症狀。
2. 疏散風熱: 荊芥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咽痛、咳嗽等症狀亦有較好療效。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有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緩解患者不適。
因此,荊芥在荊荷散中起到解表散風,疏散風熱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所致的疾病。
荊荷散方劑中包含薄荷,主要基於其清熱解表,疏風散熱的功效。薄荷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解毒止癢等功效。
1. 疏散風熱:薄荷能疏散外感風熱,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清利頭目:薄荷清利頭目,對於風熱上擾引起的頭痛、頭昏、目赤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荊荷散方劑中,薄荷與其他藥材如荊芥、荷葉等配合使用,可更有效地發揮清熱解表、疏風散熱的作用,達到治療風熱感冒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荊荷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産後中風」,此處「中風」非現代腦血管病變,而是指產後體虛,外感風邪所致之症狀,如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肢體拘急,或牙關緊閉等表證。產後氣血耗傷,腠理疏鬆,易受風邪侵襲,古代醫家以此方疏散風邪,緩解外感表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性味與功效
- 荊芥:辛微溫,歸肺、肝經。善祛風解表,透散外邪,為「風病、血病、產後病」要藥。其性平和,既能發汗解表,又能輕宣血分鬱熱,適合產後血虛兼表證者。
- 薄荷:辛涼,歸肺、肝經。具疏風散熱、清利頭目之效。其涼性可制約荊芥溫性,避免過燥傷陰,二者相配形成「辛平微涼」之性,更適合產後陰血不足之體質。
配伍邏輯
- 荊芥與薄荷等分合用,一溫一涼,共奏疏風解表之效,兼顧產後「多虛多瘀」特點:
- 透邪不傷正:辛散之力溫和不峻烈,避免過汗耗氣。
- 調和營衛:藉輕宣之性,通暢腠理,助正氣驅邪外出。
- 荊芥與薄荷等分合用,一溫一涼,共奏疏風解表之效,兼顧產後「多虛多瘀」特點:
服法用意
- 童便沖服:童便(健康兒童尿液)古代視為「降火消瘀」之品,能引藥下行,清解產後瘀熱,兼制風藥之燥性。
- 酒沖服:酒性辛溫,可助藥力上行外達,增強疏風散邪效果,同時溫通血脈,緩解產後血行不暢。
總治則與機理
此方以「輕清透散」為核心,針對產後風邪束表之證,通過疏風解表、調和氣血,使邪從表解,避免風邪內陷。其組方簡潔,注重藥物配比與服法協同,體現古代對產後「勿拘於補,亦勿忘於虛」的辨治智慧。
傳統服藥法
荊芥、 薄荷各等分。
上為末。
童便、酒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荊荷散,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荊芥、薄荷各等分。 主治:産後中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