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風煎

治風煎

ZHI FENG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2%
肺經 26%
脾經 16%
腎經 6%
膽經 6%
心經 6%
膀胱經 6%
肝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膽經
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治風煎中包含天麻,主要由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之效。治風煎常用於治療風邪入絡引起的各種症狀,如頭風眩暈、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而天麻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祛風止痛: 天麻還具有祛風止痛的作用,可有效緩解風邪引起的疼痛,例如頭痛、關節痛等。治風煎中常搭配其他具有祛風止痛作用的藥材,如川芎、白芷等,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治風煎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其疏散風邪解表的功效。

荊芥味辛性溫,入肺、肝經,具有發散風寒、透疹解毒之效。其性溫而不燥,可溫散外感風寒,對於風寒表證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發熱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荊芥還具有解表止痛的作用,可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疼痛,例如肩周炎、頸椎病等。因此,在治風煎中添加荊芥,有助於驅散風寒、止痛解表,達到治療目的。

治風煎方劑中加入薄荷,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宣肺止咳的作用。在治風煎中,薄荷可以與其他藥材配合,起到清熱解表、疏散風熱、止咳化痰的作用。

此外,薄荷還有芳香開竅的作用,可以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症狀。因此,薄荷在治風煎中,可以起到多方面的功效,有效緩解風熱感冒的症狀。

「治風煎」方劑中使用「白花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 白花蛇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痛、通絡活血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筋骨麻木、肢體麻痺等症狀,白花蛇能有效改善,是「治風煎」中重要藥材之一。
  2. 活血化瘀: 白花蛇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疾病,白花蛇能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輔助治療。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治風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丹毒、疥癬痛癢」,皆屬風邪濕熱蘊結皮膚之證。丹毒為火毒夾風熱燔灼營血,發為赤腫;疥癬則多因風濕蟲毒鬱於腠理,致皮膚瘙癢、潰爛。方名「治風煎」,點明以祛風為核心,兼清熱、解毒、止癢之效。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天麻(7分5釐)

    • 性平味甘,主入肝經,善熄內風、通絡止痛。
    • 在此方中,用以平肝熄風,抑制風邪內動所致之皮膚癢痛,並緩解風毒上攻之勢。
  2. 荊芥穗(2錢5分)

    • 辛溫解表,祛風透疹,善治皮膚風熱瘡癢。
    • 其穗部輕揚上浮,能宣散在表之風邪,助透發丹毒、疥癬之熱毒。
  3. 薄荷葉(2錢5分)

    • 辛涼透散,清利頭目,疏風止癢。
    • 協同荊芥穗增強疏風解表之力,兼清熱毒,緩解皮膚紅腫熱癢。
  4. 白花蛇肉(酒浸,去骨,4分)

    • 性溫有毒,祛風通絡,攻毒止癢,為治風痹疥癬要藥。
    • 酒浸後增強活血透達之性,深入筋骨皮膜以搜剔風濕毒邪。

三、劑型設計與治療原理

  • 劑型選擇:以酒、蜜共煎成膏。
    • :辛溫通行,助藥力透達經絡,加強祛風活血之效。
    • :甘緩和中,解毒潤燥,減緩酒性與白花蛇之燥烈,兼調和藥味。
  • 服用法:溫服後以煎餅壓下。
    • 煎餅為穀物所製,能「壓藥下行」以防風藥升散太過,兼護脾胃。

四、整體方義

此方以「外透內熄」為法:

  • 天麻主內風,白花蛇搜外風,內外並治;
  • 荊芥、薄荷輕揚宣散,開腠理逐邪;
  • 酒蜜為引,使藥力透達病所。
    全方共奏祛風解毒、透疹止癢之效,尤其適用於風熱濕毒鬱於肌膚之證。

總結:治風煎針對「風毒夾濕熱」之皮膚病症,通過祛風藥與通絡解毒藥的配伍,從表裡分消病邪,體現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天麻7分5釐,荊芥穗2錢5分,薄荷葉2錢5分,白花蛇肉(酒浸,去骨)4分。
上為細末。
用好酒2升、蜜四兩,共納石器內,煎成膏子。每溫服1盞,日3次,煎餅壓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3.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疥癬丹毒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治風煎, 出處:《松崖醫徑》卷上。 組成:天麻7分5厘,荊芥穗2錢5分,薄荷葉2錢5分,白花蛇肉(酒浸,去骨)4分。 主治:丹毒、疥癬痛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