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噙化蓽澄茄丸」方劑中包含「蓽澄茄」,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蓽澄茄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溫脾止瀉、理氣止痛之功效。 此方應為治療脾胃虛寒、寒濕泄瀉、脘腹冷痛等症,而蓽澄茄的溫暖脾胃之效,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蓽澄茄氣味芳香,服用後可醒脾開胃,促進消化。 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蓽澄茄可起到輔助作用,改善食慾,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因此,蓽澄茄在「噙化蓽澄茄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溫脾止瀉、理氣止痛和開胃助消化的功效,能有效治療相關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噙化蓽澄茄丸中包含薄荷,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止痛止癢: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止痛止癢的功效。蓽澄茄丸主治濕熱下注,小便不利,以及由此引起的陰囊腫痛、睾丸疼痛等症。薄荷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緩解濕熱所致的炎症,並能止痛止癢,減輕患者的不適感。
二、 芳香開竅,促進藥物吸收:薄荷氣味芳香,可以促進藥物吸收,並能緩解藥物的苦味,提高患者服藥的順應性。蓽澄茄丸為丸劑,服用較為不便,薄荷的芳香開竅作用可以使藥效更好地發揮。
噙化蓽澄茄丸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散寒,止痛止癢: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蓽澄茄丸以治胃寒、脘腹冷痛爲主,而風寒之邪易阻滯經絡,導致疼痛加劇。荊芥加入其中,可協同蓽澄茄散寒止痛,改善胃寒症狀。
- 助藥力,增強療效: 荊芥味辛,能引藥入經,增強蓽澄茄丸的藥力,使之更易滲透至病竈部位,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鼻塞不通」,屬外感或氣機鬱滯所致之鼻竅壅塞。古代醫家認為,鼻塞多因風寒、風熱侵襲肺系,或氣血不暢、清陽不升,導致肺氣失宣、鼻竅閉阻。此方以「噙化」之法,使藥力透過口腔黏膜吸收,並借藥氣上熏鼻竅,直接發揮宣通之效,緩解鼻塞症狀。
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功效解析
蓽澄茄(半兩)
- 性味辛溫,歸肺、脾經,具散寒行氣、開竅通滯之效。其辛香之性可上行頭面,疏散風寒鬱滯,尤擅通鼻竅。古方多用於寒凝氣滯之頭痛、鼻塞,《海藥本草》載其「去皮膚風濕,治霍亂、鼻塞」。
薄荷葉(三錢)
- 性味辛涼,歸肺、肝經,能疏風散熱、清利頭目。其芳香透達之力,可助蓽澄茄宣通鼻竅,並緩解風熱或風寒化熱之鼻塞。《本草綱目》謂其「利咽喉,治風氣壅塞」。此外,薄荷局部刺激作用可促進黏膜分泌,緩解鼻乾窒塞。
荊芥穗(一錢半)
- 性辛微溫,歸肺、肝經,長於祛風解表、宣通鼻竅。其輕揚之性善達頭面,破除鬱滯,《神農本草經疏》稱其「能散風,清頭目,通利血脈」。與薄荷配伍,增強解表透邪之效;與蓽澄茄合用,溫涼並施,調和寒熱。
組方邏輯
辛香宣通為主軸
- 三藥皆具辛味,符合「辛以開竅」之則。蓽澄茄溫通、薄荷涼散、荊芥穗解表,三者協同開泄鼻竅鬱滯,針對風寒或風熱初期之鼻塞。
寒溫並用
- 蓽澄茄偏溫,薄荷性涼,荊芥穗微溫,形成輕微寒溫調和結構,避免過燥或過寒,適用於寒熱不明顯或兼夾證型。
局部作用機制
- 「噙化」法使藥物直接作用於口腔及咽喉黏膜,通過揮發性成分(如薄荷腦、檸檬烯等)刺激局部血流,促進鼻咽部微循環,同時藥氣上熏鼻竅,改善黏膜腫脹。
加味輔助
- 糖霜蜜和丸:蜂蜜潤燥防辛藥傷陰,糖霜甘緩矯味,延長藥物滯留口腔時間,增強藥效持續性。
治療原理總結
本方通過「辛香開竅、宣肺透邪」雙重路徑緩解鼻塞:
- 藥性層面:辛味藥物疏散外邪,調暢氣機,恢復肺氣宣發。
- 劑型層面:噙化使藥效直達上焦,局部刺激與系統吸收並行,針對鼻竅局部鬱滯迅速起效。
適用於風邪犯肺、肺氣不宣所致之急性鼻塞,或慢性鼻窒輕症輔助治療。全方藥簡力專,體現古人「輕可去實」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蓽澄茄半兩,薄荷葉3錢,荊芥穗1錢半。
上為細末,糖霜蜜和為丸,如櫻桃大。
每次1丸,時時噙化咽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噙化蓽澄茄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蓽澄茄半兩,薄荷葉3錢,荊芥穗1錢半。 主治:鼻塞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