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芥飲子

橘芥飲子

JU JIE YIN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産寶諸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3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肝經 50%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橘芥飲子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其 清熱解表、疏風散寒 的功效。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能清利頭目、散風止癢,並具有解表發汗、疏風散寒的作用。

此方劑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所致的頭痛鼻塞、惡寒發熱等症狀。薄荷的加入,可以幫助疏散風邪,清熱解表,使患者的症狀得以緩解。此外,薄荷還有 提神醒腦、止癢消腫 的功效,可輔助治療其他相關病症。

橘芥飲子中包含荊芥,主要由於其辛溫解表的功效。荊芥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止咳平喘的作用。在橘芥飲子中,荊芥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有效治療風寒感冒引發的鼻塞流涕、咳嗽痰多、發熱頭痛等症狀。同時,荊芥還可疏風散熱,解表止痛,對於因風寒侵襲而導致的頭身疼痛、關節痠痛也有良好的療效。因此,荊芥是橘芥飲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辛溫解表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風寒感冒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橘芥飲子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産後乳脈行,作寒熱頭痛」,其病機關鍵在於產後氣血變動,乳汁化生之際,營衛失調、風邪外襲或內生郁熱,導致寒熱交作、頭痛不舒。古代醫家以「乳脈行」説明此證與乳腺氣血運行相關,可能因經絡壅滯或風邪循肝胃二經上擾所致,屬產後外感或肝鬱夾風之輕證。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橘葉(14片)

    • 性味辛、苦,平,歸肝經。
    • 傳統用於疏肝行氣、散結消腫,尤擅通乳絡、解肝鬱。產後乳汁鬱滯易化熱,橘葉能宣散局部氣結,助乳脈暢通,間接調和營衛而緩解寒熱。
  2. 荊芥(7葉)

    • 性味辛、微溫,歸肺肝經。
    • 為表散風邪要藥,輕揚上行,善祛頭面風邪。其微溫之性可疏解風寒,辛散之力能透達鬱熱,對於產後體虛外感或血虛生風之頭痛,有祛風止痛之效。
  3. 薄荷(7葉)

    • 性味辛涼,歸肺肝經。
    • 功擅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兼疏肝解鬱。與荊芥相配,增強透表之力,且涼性可制約荊芥之溫,協調寒熱。其芳香走竅,能直接緩解風熱上攻之頭痛。
  4. 童便(1盞為煎劑)

    • 性鹹寒,傳統用為引經藥,主入血分。
    • 具滋陰降火、化瘀通脈之效。產後多瘀,童便既能引藥入血分,又可助清除鬱熱,防止風邪內傳化火。

組方邏輯與協同作用
此方以「疏風透表、調和肝絡」為核心:

  • 橘葉為君,直入肝胃經,疏通乳絡氣滯,從根源調暢氣機;
  • 荊芥、薄荷為臣,一溫一涼,相輔相成,疏解表邪並清利頭目,針對寒熱頭痛;
  • 童便為佐使,協調內外,既降內熱又助藥力深入血分。

全方藥少量輕,符合產後「勿拘於產後,亦勿忘於產後」之治則,避免過散傷正,而透過輕靈之品調和氣血、透邪外出。其「寒熱頭痛」之效,實由疏肝解鬱、風邪得散而自然緩解,體現了中醫「通則不痛」「火鬱發之」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橘葉14片,薄荷7葉,荊芥7葉。
用小便1盞,煎7分,通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橘芥飲子, 出處:《産寶諸方》。 組成:橘葉14片,薄荷7葉,荊芥7葉。 主治:産後乳脈行,作寒熱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