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紫證散中包含紫金皮,乃因其藥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紫金皮味苦,性寒,入心、肝經。其涼血止血之功,可有效抑制熱毒上炎,治療紫斑、血熱妄行所致之出血症狀。此外,紫金皮亦能清熱解毒,對於由熱毒引起的各種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亦有良好療效。因此,紫金皮在紫證散中,扮演著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重要角色,使其能夠有效治療由熱毒引起的各種病症。
紫證散中加入荊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 紫證散主治風熱感冒,症狀多為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效,可有效緩解感冒初期風熱表證,並促進疹子發出。
- 清熱解毒: 紫證散亦可用於治療麻疹,荊芥不僅能疏散風熱,還能清熱解毒,對於麻疹引起的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紫證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紫證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癢之效,可疏散表面的風寒溼邪,緩解皮膚瘙癢和疼痛。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紫證散中其他藥物如荊芥、白芷等也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作用,防風與之相配伍,能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清除風寒濕邪,改善皮膚病症狀。
紫証散中加入薄荷,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紫証散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紫斑、發熱、咽痛等症,薄荷可清熱解毒,疏散熱邪,使毒邪外泄,減輕炎症反應。
- 透疹涼血:薄荷具有疏風透疹的作用,可以促進疹子透發,同時也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以改善紫斑,減輕出血症狀。
因此,紫証散中加入薄荷,能夠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透疹涼血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紫証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紫證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咽喉瘡」,屬中醫「喉科」範疇。古代文獻中,「咽喉瘡」多指咽喉腫痛、潰爛生瘡之症,常見於風熱上攻、熱毒蘊結或外感風邪化熱所致。其症狀可能包含咽喉紅腫、吞嚥困難、局部化膿等,類似於現代醫學之扁桃體炎、咽峽炎等病症。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紫金皮(3兩)
- 紫金皮即「紫荆皮」,性味苦平,傳統用於活血解毒、消腫止痛。
- 為本方主藥,針對「咽喉瘡」之熱毒瘀滯,直接清熱活血、消癰散結,尤擅治療瘡瘍腫毒。
2. 臣藥:荊芥(5錢)、防風(1兩)
- 荊芥辛溫,防風辛甘微溫,二者共奏祛風解表、透邪外出之效。
- 咽喉瘡初期多伴風邪襲表,此二藥疏風散邪,防病邪深入,並助紫金皮宣散鬱熱。
3. 佐藥:北細辛(2錢)、薄荷(5錢)
- 北細辛(北辛)辛溫,能開竅止痛、辛散局部鬱火;薄荷辛涼,清利頭目咽喉,兼散風熱。
- 二者一溫一涼,協調氣機,解除咽喉局部氣血壅滯,緩解腫痛。
4. 使藥:宅捨(5錢)
- 「宅捨」考證或為「宅厝」(即屋上舊茅草),古代用於清熱解毒,民俗療法中可能取其輕清上浮之性,引藥至咽喉。
- 另有一說認為乃地方異名藥材(如「敗醬草」類),待考證,然其配伍意圖應為輔助清熱或引經報使。
整體配伍邏輯
此方以 「清熱解毒為主,疏風透邪為輔」 為核心:
- 清解局部熱毒:紫金皮直折瘀熱,薄荷佐以涼散,宅捨或助清解。
- 疏風開表:荊芥、防風驅外邪,防風量重(1兩)兼顧固表防復感。
- 調氣止痛:細辛通竅,薄荷利咽,共緩症狀。
治療原理:
風熱或熱毒壅滯咽喉,導致氣血不通、腫痛生瘡。本方通過疏風透散外邪、清熱解毒消腫,使表邪得解、內熱得清,咽喉氣血調和而瘡癒。
潛在應用延伸(推論)
若「咽喉瘡」伴隨明顯紅腫熱痛,可視為熱毒偏重,紫金皮清熱活血之功主導;若兼惡寒發熱,則荊芥、防風之解表力更顯。
(註:實際應用需依具體證候辯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紫金皮(去皮)3兩,荊芥5錢,防風1兩,北辛2錢,薄荷5錢,宅捨5錢。
上為末。
每服2錢,荊芥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紫證散, 出處:《外科百效》卷二。 組成:紫金皮(去皮)3兩,荊芥5錢,防風1兩,北辛2錢,薄荷5錢,宅捨5錢。 主治:咽喉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