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烏荊丸」方劑中含有烏頭,其主要原因在於烏頭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解痙的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
烏頭藥性峻烈,需謹慎使用,在「加味烏荊丸」方劑中,會配合其他藥材,如桂枝、羌活、防風等,以緩解烏頭的毒性,並增強其治療效果。同時,此方劑通常會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症進行加減調整,以達到最佳療效。
「加味烏荊丸」方劑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此丸藥主治風熱感冒、麻疹初起、風疹瘙癢等症,荊芥可有效驅散風熱,促進汗出,緩解症狀。
二、輔助止咳:荊芥兼具止咳平喘之效,能輔助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止咳化痰、宣肺止喘的效果,適用於風熱咳嗽、痰黃粘稠等症。
加味烏荊丸的組成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在於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的功效,對於改善女性的月經不調及促進血液循環具有重要作用。當歸被廣泛應用於中醫方劑中,常用於治療由於血虧導致的各類症狀,如氣色暗淡、手腳冰冷及經痛等。當歸中的有效成分能幫助調和氣血,有助於增強全身的活力和抵抗力。
在加味烏荊丸中,當歸的加入不僅能潤澤血液,還能增強其他成分的療效,形成協同作用,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此外,當歸也有助於舒緩因為氣滯血瘀引起的不適感,達到和諧調理的目的。因此,當歸的加入,能增強方劑的整體效果,使其在治療女性健康問題中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加味烏荊丸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表,疏風散熱: 薄荷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散熱的功效,可緩解因風熱外襲導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薄荷與方中其他藥材如烏頭、荊芥等,共同發揮疏風散寒、止痛解痙的作用,起到增強藥效、協同治療的作用。
薄荷的加入,有助於加強方劑的清熱解表、疏風散寒之功,提升其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加味烏荊丸 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古文記載,加味烏荊丸主要用於治療癮疹,症狀表現為:
- 上攻頭面:症狀主要發生在頭面部。
- 赤腫瘙癢:患處皮膚發紅、腫脹,並伴有劇烈瘙癢。
- 搔之皮便脫落作瘡:搔抓後皮膚容易脫落,形成瘡面。
- 作癢或痛:瘡面可能持續發癢或疼痛。
- 淫液走注,有如蟲行:瘡面滲出液體,流竄不定,患者感覺像有蟲子在皮膚下爬行。
此外,加味烏荊丸還被提及可用於治療:
- 形寒傷風,頭痛,鼻塞聲重:因受寒引起的感冒症狀,如頭痛、鼻塞、聲音嘶啞。
- 老人頭風,宿疾發而又感風寒:老年人長期頭痛病史,又受風寒而發作。
- 一切虛風,上攻頭目,咽膈不利:因體虛感受風邪,導致頭目不清、咽喉不適等症狀。
- 風虛甚者:因體虛感受風邪較為嚴重的情況。
治療原理
加味烏荊丸的治療原理,可以從其藥物組成及功效來分析:
祛風散寒:
- 川烏(烏頭):具有散寒止痛、通經活絡的功效,是方中的主藥。古文中多次提到「去皮尖,焙乾秤」,並強調「湯洗浸三五次」,這說明古人非常重視烏頭的炮製,以降低其毒性。川烏能有效祛除侵入體表的風寒之邪,緩解頭痛、身痛等症狀。
- 荊芥穗:具有發汗解表、透疹消風的功效。可以協助川烏發散風寒,並能透發疹毒,使之排出體外。
- 薄荷:辛涼解表,疏散風熱,利咽消暑。可以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緩解頭痛、咽喉不利等症狀。
活血止痛:
- 當歸:具有補血調經、潤燥滑腸的功效。在此方中,當歸主要起到活血止痛的作用。古文特別指出「水浸三日,洗焙乾秤」,可能是為了增強其活血的功效。當歸與川烏配伍,可以活血通絡,緩解因風寒引起的疼痛。
調和營衛,兼顧正氣:
- 方中以當歸補血,照顧正氣,避免辛散過度耗傷陰血。
- 用醋煮米粉糊為丸,既可以緩解藥物的辛燥之性,也方便服用。
綜合分析
加味烏荊丸是一個以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為主的方劑。它通過川烏、荊芥、薄荷等藥物發散風寒,透發疹毒;通過當歸活血止痛,調和營衛。全方共奏祛風散寒、活血止痛之功,適用於風寒之邪侵襲肌表,導致的癮疹、頭痛等症狀。
從古文記載來看,加味烏荊丸在臨床應用中,還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加減。例如:
- 「此方與癮疹門加味烏荊丸相類,但此方入草烏,並制過不同爾。」說明不同醫家或針對不同病情,會對原方進行調整,如更換藥物或改變炮製方法。
- 「挾形寒飲冷,加薑、桂;挾房勞,加參、朮、歸、地;挾勞役傷氣者,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風虛甚者,羌活丸、加味烏荊丸。」 這些內容表明,在臨床應用中,會根據患者的兼夾症狀,如形寒飲冷、房勞、勞役傷氣等,加用相應的藥物或方劑。
綜上所述,加味烏荊丸是一個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方劑,其主治功效明確,治療原理清晰,並在臨床應用中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川烏(湯洗,浸3、5次,去皮尖,焙乾稱)半斤, 荊芥穗半斤, 杜當歸(水浸三日,洗,焙乾稱)1斤, 薄荷5兩。
上為細末,好醋煮米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溫酒茶清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烏荊丸, 出處:《醫學人門》卷七。 組成:荊芥2兩,天麻1兩,附子1兩,白附子1兩,烏藥1兩,當歸1兩,川芎1兩。 主治:形寒傷風頭痛,鼻塞聲重;或老人頭風宿疾,發而又感風寒;一切虛風上攻,頭目咽隔不利。
加味烏荊丸, 出處:《三因》卷十六。 組成:川烏(湯洗,浸 5次,去皮尖,焙乾稱)半斤,荊芥穗半斤,杜當歸(水浸3日,洗,焙乾稱)1斤,薄荷5兩。 主治:癮疹,上攻頭面,赤腫瘙癢,搔之皮便脫落作瘡,作癢或痛,淫液走註,有如蟲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