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八風丹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因為烏頭具有 祛風止痛、散寒解表 的功效。
烏頭味辛、性熱,入肺、脾經,能驅散寒邪,止痛止癢。對於風寒濕痺、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具有明顯療效。
因此,在八風丹中添加烏頭,可以有效 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並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然而,烏頭毒性較強,需遵醫囑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八風丹中含有荊芥,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邪: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發汗之功效,可針對風邪入侵所致的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狀,起到驅散風邪的作用。
- 清熱解毒: 荊芥除了疏散風邪,還具備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利頭目,對於風熱感冒、目赤腫痛等症狀也有治療效果。
八風丹中加入荊芥,正是利用其疏散風邪、清熱解毒的特性,以達到治療風邪入侵所致的各種病症的目的。
八風丹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能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血液流通,對於八風所致的經絡不通、氣血瘀滯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 補血養血,潤燥養顏:當歸具有補血養血、潤燥養顏的作用,能改善因八風侵襲而導致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等症狀。
因此,八風丹中加入當歸,既能治療八風所致的疾病,又能起到補益氣血的作用,起到標本兼顧的效果。
八風丹中加入麝香,主要是基於其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
麝香性溫,氣味辛香,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可以治療昏迷、驚厥、中風等症狀。同時,麝香亦有活血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八風丹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發熱等症狀,加入麝香可有效改善頭部血液循環,減輕頭痛,並能促進鼻腔通暢,緩解鼻塞。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八風丹主治「中風,半身不遂,手足頑麻,言語謇塞,口眼斜」,此類症狀屬中風後風痰阻絡、氣血不暢之證。古代醫家認為,風邪夾痰上擾清竅、阻滯經絡,導致肢體麻木、言語不利及面部歪斜。本方以「八風」為名,隱含驅除內外風邪、通絡開竅之效,尤其針對風痰壅盛之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熄風化痰:
- 天麻、白僵蠶:平肝熄風,通絡止痙,為治風要藥,針對肝風內動引起的肢體麻木、口眼歪斜。
- 白附子、半夏:燥濕化痰,祛風止痙,善治風痰上壅之眩暈、口眼斜。
- 此四藥協同,共奏熄風化痰、通絡解痙之效。
清熱開竅:
- 寒水石、滑石:清熱瀉火,利濕通竅,針對風痰鬱久可能化熱之病機,防止痰熱蒙蔽清竅。
- 龍腦、麝香:辛香走竄,開竅醒神,助化痰通絡之力,改善言語謇塞、神昏等症。
劑型設計:
- 煉蜜為丸(如櫻桃大),蜂蜜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適合中風後需長期調理者。
- 以「溫荊芥湯」或「茶清」送服,荊芥辛散助祛風,茶清降火,兼顧風與熱的雙向調節。
綜合機理
本方以「風痰同治」為核心,通過熄風藥平肝、化痰藥通絡,搭配清熱開竅之品,使風熄痰消、經絡通暢。其中蠶、附、夏專攻痰阻,天麻、麝香引藥上行,寒水石、滑石清熱下行,形成升降並調之勢,契合中風病機的複雜性。
傳統服藥法
滑石(細研)1兩,天麻(酒浸)1兩,龍腦(研)1分,麝香(研)1分,白僵蠶(微炒)0.5兩,白附子(炮)0.5兩,半夏(白礬制)2兩,寒水石(火燒通赤,細研,水飛)0.5斤。上為細末,入研者藥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櫻桃大。
每服1丸,食後細嚼,溫荊芥湯下;茶清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八風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八風丹,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大川烏(炮)4兩,荊芥穗4兩,當歸2兩,麝香(另研)5錢。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手足頑麻,言語謇塞,口眼歪斜。
八風丹,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附子(去皮臍)半兩,川烏頭(去皮臍,炙)半兩,草烏頭(去皮尖)半兩,白附子半兩,半夏半兩,天南星半兩,香白芷半兩,天麻(去苗)半兩,川芎半兩,細辛(去葉土)半兩(并生用),朱砂半兩(别研),麝香1錢(别研)。 主治:體虛有風,痰涎壅盛,頭目昏重,口眼牽引,面若蟲行,癱緩諸風。
八風丹, 出處:《局方》卷一。 組成:滑石(細研)1兩,天麻(酒浸)1兩,龍腦(研)1分,麝香(研)1分,白僵蠶(微炒)半兩,白附子(炮)半兩,半夏(白礬制)2兩,寒水石(火燒通赤,細研,水飛)半斤。 主治:諸風及痰熱上攻,頭痛面赤,目眩旋運,鼻塞咽乾,頸項不利,痰唾稠濁,神情如醉,百節疼痛,耳嘯蟬鳴,面上遊風,口眼蠕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