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頭摩風膏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藥性。
烏頭性熱,味辛,入肺、腎經,具有強烈的溫經散寒作用,能有效驅散體內寒邪,緩解風寒所致的疼痛。同時,烏頭還有祛風止痛之效,能改善風寒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烏頭被用於烏頭摩風膏中,旨在溫經散寒,祛風止痛,有效治療風寒濕痺、關節疼痛等病症。
烏頭摩風膏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附子性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附子能溫經散寒,驅除寒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附子與烏頭同屬毛茛科植物,藥性相近,且附子更能溫陽散寒,溫通經絡,與烏頭相輔相成,加強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使藥效更佳。
因此,烏頭摩風膏中加入附子,既能發揮其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又能與烏頭協同作用,增強藥效,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
烏頭摩風膏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舒筋活絡: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補血潤燥的功效。烏頭藥性辛熱,外用可散寒止痛,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加入當歸可以緩解烏頭的毒性,並促進血液循環,使藥效更有效地到達患處,達到舒筋活絡、止痛消腫的效果。
-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 當歸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可配合烏頭的散寒止痛功效,協同作用,加強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如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
烏頭摩風膏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 羌活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與烏頭的溫經散寒、止痛之效相輔相成,加強方劑的止痛效果。
2. 通絡活血: 羌活能通經絡、活血脈,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進一步提升烏頭摩風膏的治療效果。
烏頭摩風膏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祛風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烏頭摩風膏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細辛可溫經散寒,使氣血流通,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協同烏頭,增強藥力: 細辛與烏頭相配,可增強烏頭的藥力,使藥效更顯著。烏頭性溫,味辛,有毒,善於祛風止痛,但單用容易出現毒副作用。細辛的加入,可以中和烏頭的毒性,使其藥效發揮得更加安全有效。
烏頭摩風膏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散寒止痛: 桂枝性溫,入肺經,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烏頭本身也具有散寒止痛之效,二者相輔相成,更能有效地驅散寒邪,止痛止癢,尤其適用於風寒濕痹導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 活血通絡: 桂枝還有活血通絡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減輕炎症反應,促進組織修復。烏頭也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兩者合用,可更有效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烏頭摩風膏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效果。烏頭性溫熱,善於止痛,但容易耗氣傷陰。防風能輔助烏頭祛除風寒濕邪,並減輕其燥熱之性,使止痛效果更顯著,且避免藥性過於偏燥。
- 疏風解表: 防風能疏散表邪,配合烏頭的溫經散寒作用,可有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痛、麻木等症狀。
總而言之,防風在烏頭摩風膏中起到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方劑既能止痛,又能疏風解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烏頭摩風膏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濕止痛: 白朮性溫燥,具有祛風濕、止痛的作用,與烏頭等辛溫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藥效,更能有效地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 健脾燥濕: 白朮能健脾燥濕,促進脾胃運化,有利於藥物吸收和藥效發揮。由於烏頭性寒,容易傷脾胃,加入白朮可起到平衡寒熱、保護脾胃的作用。
烏頭摩風膏中加入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散寒止痛: 花椒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散寒止痛、溫經通絡的作用。與烏頭等藥材共同配合,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尤其適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等疾病。
- 活血化瘀: 花椒含有揮髮油、生物鹼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烏頭摩風膏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止痛: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與烏頭相配,可增強散寒止痛之力,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痹引起的疼痛。
- 祛風除濕:吳茱萸兼具祛風除濕的功效,與烏頭、川烏等藥物配合,可增強藥效,有效驅散風寒濕邪,達到治療風濕痹痛的效果。
烏頭摩風膏中加入豬脂膏,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藥性相合: 烏頭性溫燥,而豬脂膏性潤滑,二者相配,既能發揮烏頭祛風止痛的功效,又能緩解烏頭的燥性,避免對皮膚造成過度刺激。
- 載藥作用: 豬脂膏具有較好的延展性和附著力,可以作為載體,將烏頭等藥物均勻地塗抹於患處,提高藥物的滲透性和吸收率,從而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之,豬脂膏在烏頭摩風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調節藥性,還能提高藥物作用,是配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主治功效
烏頭摩風膏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烏頭摩風膏,根據《太平聖惠方》記載,主治風寒濕痹證,症見風頑痹痛、腰腳不遂、四肢拘攣、馬墜痛、白癜諸瘡及腳氣等。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方中烏頭、附子、細辛、桂枝、吳茱萸均為辛溫之品,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烏頭、附子為君藥,溫陽散寒之力最強,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從根本上治療寒邪痹阻經絡所致的疼痛。細辛、桂枝則助烏頭、附子溫經通絡,並能祛風散寒,止痛通竅。吳茱萸溫中散寒,與其他辛溫藥物共同作用,溫煦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緩解疼痛。
二、祛風除濕,解表止痛: 羌活、防風為祛風解表要藥,能疏散風邪,兼具勝溼止痛之功。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是本方所治疾病的重要病機,羌活、防風的加入,能有效祛除體表風寒濕邪,並消除其對經絡的阻礙,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三、補血活血,輔助止痛: 當歸為補血活血之品,能改善氣血運行,輔助止痛。痹證的發生與氣血運行失常密切相關,寒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則可出現疼痛、麻木等症狀。當歸的加入,能補益氣血,促進氣血運行,從而緩解疼痛。
四、健脾燥濕,促進藥效吸收: 白朮健脾益氣,燥溼利水,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藥物吸收。濕邪阻滯經絡亦可導致痹證,白朮的加入,能健脾祛濕,有利於整體治療。
五、殺蟲止癢,兼治皮膚疾患: 花椒溫中散寒,殺蟲止癢,可以治療因寒濕之邪侵犯皮膚所致的白癜風等皮膚疾患。
六、豬脂膏的輔助作用: 豬脂膏滋潤皮膚,促進藥物吸收,並可緩解皮膚乾燥、皸裂等症狀,有助於藥物發揮作用。 《太平聖惠方》中記載的煎膏方法,更能充分提取藥物有效成分,並使其更好地滲透皮膚,達到治療目的。
綜上所述,烏頭摩風膏通過溫經散寒、祛風除濕、補血活血、健脾燥濕、殺蟲止癢等多個方面協同作用,治療風寒濕痹證,其方中藥物配伍精妙,功效顯著,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想。 古方中加入硫黃、雄黃、硃砂等,則需參考更詳盡的古代醫籍資料,瞭解其在該方劑中的作用和使用安全性。
傳統服藥法
烏頭2兩,附子(並生用)2兩,當歸2兩,羌活1兩,細辛1兩,桂心1兩,防風(去蘆頭)1兩,白朮1兩,川椒1兩,吳茱萸1兩,豬脂1斤(臘月者,若得駝脂尤好,去脂膜煎化,去滓放冷)。
上切細,如大豆大,以頭醋微淹之,經一宿,煎豬脂化,去滓納藥,緩火煎之,候附子黃色,即膏成,收瓷盒中。
有患者,頻取摩之,宜用衣裹。
切避風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頭摩風膏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頭摩風膏,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川烏頭(生,去皮臍)半兩,防風(去蘆頭)半兩,桂心半兩,白芷半兩,藁本半兩,川椒(去目)半兩,吳茱萸半兩,白朮半兩,細辛半兩,川芎半兩,白附子半兩,藜蘆半兩,莽草半兩,羌活半兩,黃蠟5兩,煉了豬脂1斤,生薑3兩。 主治:風痛,及皮膚不仁,筋脈拘急。
烏頭摩風膏,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烏頭2兩,附子(并生用)2兩,當歸2兩,羌活1兩,細辛1兩,桂心1兩,防風(去蘆頭)1兩,白朮1兩,川椒1兩,吳茱萸1兩,豬脂1斤(臘月者,若得駝脂尤好,去脂膜煎化,去滓放冷)。 主治:風頑痹,腰腳不遂,四肢拘攣,並馬墜疼痛不可忍;及白癜諸瘡,兼腳氣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