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白膏中加入白芷,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消腫止痛之功效。大白膏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白芷的祛風止痛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通鼻竅: 白芷具有通鼻竅、止鼻塞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引起的鼻塞、流鼻涕等症狀,白芷能起到改善作用。大白膏也常用於治療鼻炎、鼻竇炎等疾病,白芷的通鼻竅功效能夠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白膏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燥濕: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大白膏方劑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引起的腹瀉、水腫等症狀,白朮能健脾固澀,利水滲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濕,緩解腹瀉及水腫。
- 扶正祛邪:白朮能補氣升陽,扶正祛邪,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大白膏方劑中常與其他補氣藥物配合使用,以增強補氣效果,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大白膏中包含前胡,主要原因有二:
- 宣肺止咳,化痰止喘: 前胡性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化痰止喘之效。大白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喘促等症,前胡可幫助宣通肺氣,利於痰液排出,緩解咳嗽、喘息等症狀。
- 配伍相宜,增效減毒: 前胡與大白膏中的其他藥材,如杏仁、貝母等,配伍相宜,可互相增效,增強藥效,同時減輕藥物的毒性,使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大白膏方劑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吳茱萸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大白膏常用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痛、腹痛、嘔吐等症狀,吳茱萸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和嘔吐。
- 燥濕止瀉:吳茱萸亦有燥濕止瀉的作用。若患者同時伴有濕邪困脾、腹瀉等症狀,吳茱萸可溫燥脾胃,祛除濕邪,幫助止瀉。
因此,吳茱萸的加入不僅能溫中散寒,止痛止嘔,更能燥濕止瀉,與大白膏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大白膏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血液供應,緩解疼痛。
對於大白膏所針對的症狀,例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川芎能有效改善瘀血阻滯,促進傷口癒合,同時緩解疼痛,起到治療和輔助治療作用。
大白膏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花椒性溫,入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大白膏常用於治療寒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花椒的溫熱之性可以驅散寒氣,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並有助於消腫。
- 調和藥性:大白膏中往往含有其他寒涼性藥物,花椒的溫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對患者造成負面影響。同時,花椒也能提升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大白膏方劑中含有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之效。大白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細辛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疼痛,提升藥效。
- 配合其他藥物:大白膏中常含有其他藥物,例如川芎、白芷等,這些藥物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之效。細辛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可加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大白膏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功效。大白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 補血潤燥,增強體質: 大白膏方劑中多含有滋陰潤燥、補血益氣的藥材,而當歸的補血功效能增強整體體質,促進機體自我修復能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大白膏方劑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如下:
-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寒凝血瘀、經絡阻滯所致的疼痛。大白膏用於治療寒凝血瘀、筋骨疼痛等症,桂枝的溫經散寒作用可以緩解寒氣,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效果。
- 助藥力: 桂枝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白芷、川芎等配合,能夠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桂枝可以促進白芷的祛風止痛作用,提高川芎的活血化瘀功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療效。
「大白膏」方劑中加入「醋」的主要原因有二:
- 增強藥效: 醋具有「引藥入肝」、「散瘀消腫」等功效,能增強藥材的滲透力,促進藥效的發揮,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例如,醋能提高川芎、白芷等藥物的活血化瘀功效,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炎症。
- 改變藥性: 醋能改變部分藥物的性質,使其更易於吸收利用。例如,醋能使寒性的藥物變得溫和,減輕其對脾胃的刺激,更適合虛寒體質的人羣使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白膏主治功效分析
大白膏,為古代醫籍中常用之外用藥膏,其組成包含白芷、白朮、前胡、吳茱萸、川芎、花椒、細辛、當歸、桂枝等多味藥材,並以醋(古稱苦酒)與豬脂調製而成。綜觀古籍記載,大白膏的主要功效與主治疾病如下:
一、 主治病症:
- 頑痹麻木: 《千金翼方》、《證治準繩》皆提到「若人頑痹不覺痛癢處者,當作大白膏藥摩之」。此處之「頑痹」指的是肢體或局部皮膚麻木,失去知覺,甚至感覺不到疼痛的症狀。
- 皮膚病變: 《證治準繩》載:「乃至身上多有瘡痕生,摩之悉愈。」 說明大白膏亦可應用於皮膚瘡瘍、潰爛等症狀。
- 赤白二風:《證治準繩》提及:「若患赤白二風,不問年月…無有不愈。」 此處的「赤白二風」可能指癩風(麻風病)等皮膚病,其特徵為皮膚出現紅斑、白斑,以及可能伴隨肢體變形、感覺喪失。古籍中雖有提及「無鼻柱,肢節墮落」等病症,但須知古代對於疾病認知與今日不同,此處應理解為大白膏可以治療皮膚病變中嚴重,甚至病程較久的類型。
二、 治療原理:
大白膏的治療原理,可由其組成藥材的藥性與功效分析而得:
- 祛風散寒,溫經通絡: 方中白芷、細辛、桂枝皆具有祛風散寒的作用,可驅散體表之風寒邪氣。吳茱萸、花椒則能溫中止痛,散寒通經,對於寒邪引起的痹痛、麻木具有良好的療效。川芎可活血行氣,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氣血運行不暢。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當歸、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局部氣血瘀滯,緩解疼痛。白芷、花椒亦具有消腫止痛之功,可減輕因炎症引起的局部腫脹。
- 燥濕健脾: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可改善因脾虛濕盛引起的身體困重、麻木等症狀。
- 引藥入經,調和藥性: 古籍中使用醋(苦酒)浸泡藥材,並以豬脂調製成膏,可藉由醋的酸性引藥入肝經,提高藥物療效。豬脂的油潤性可保護皮膚,增強藥物的滲透性,同時具有潤膚止癢之效。
三、 應用方式與療程:
古籍中明確指出,大白膏的使用方法是「摩之」,即將藥膏塗抹於患處,並加以按摩。療程方面,「一日三四度」為基本使用頻率。對於頑固之症,「七日徹」或「二三七日徹」為一個療程,若療效不明顯,則可持續使用至「七七日四十九日」為止。古籍中亦強調,「以瘥為限」,即當病情痊癒時,即可停止使用。
四、 小結:
綜合來看,大白膏以其溫經通絡、祛風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綜合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皮膚麻木、頑痹不仁等症狀。對於皮膚瘡瘍、潰爛等病症,亦具有一定的療效。其治療原理,是通過藥物的綜合作用,改善局部氣血運行,驅散風寒,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白芷1升,白朮1升,前胡1升,吳茱萸1升,芎窮2升,蜀椒3兩,細辛3兩,當歸2兩,桂心2兩,苦酒4升。
上以苦酒浸藥經一宿,取不中水豬脂10斤,銅器中煎令三沸,三上三下,候白芷色黃膏成,貯以瓶中。
隨病摩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白膏性溫,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白膏,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一引《耆婆方》。 組成:白芷1升,白朮1升,前胡1升,吳茱萸1升,川芎2升,蜀椒3兩,細辛3兩,當歸2兩,桂心2兩,苦酒4升。 主治:癩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