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青散

LIU WEI Q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15%
肝經 15%
腎經 12%
心經 12%
胃經 7%
膀胱經 7%
膽經 4%
脾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六味青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配方中包含了烏頭這味藥材,主要取其強烈的溫經散寒、止痛功效。烏頭,性大熱,味辛,有毒,入心、肝、腎經,能迅速穿透肌腠,驅除深藏於筋骨間的寒邪,對於風濕痹痛、肢節冷痛等症有著獨特療效。然而,由於烏頭含有的烏頭鹼具有劇毒,使用時必須經過炮製,減輕其毒性,以免造成中毒反應。在六味青散的組方中,烏頭與其他藥材如生薑、甘草等配合,既增強了療效,又相互制約,使藥性更趨平和,確保了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總體而言,烏頭在六味青散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藥理學中「攻補兼施」、「以毒攻毒」的智慧,彰顯了傳統中醫藥方的精妙配伍原則。

六味青散中包含桔梗,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作用:

  1. 宣肺化痰: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氣、祛痰的功效。六味青散主治風寒咳嗽,而桔梗可以宣散肺氣,化解痰濁,使肺氣通暢,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2. 利咽開音:桔梗還具有利咽開音的功效,可以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六味青散常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桔梗的加入可以增強利咽開音的效果,促進患者恢復。

六味青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六味青散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白朮可健脾胃,燥濕化痰,有助於祛除濕邪,改善咳嗽痰多症狀。
  2. 固表止汗: 白朮能固表止汗,六味青散中加入白朮,有助於減少汗出,進一步減輕風寒濕邪侵襲人體,提升療效。

六味青散中加入附子,乃因其溫陽散寒之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以達到治療目的。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膀胱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散寒止痛之效。

方中青黛、滑石、甘草等清熱解毒、利濕止痛,附子則可溫陽散寒,防止寒邪入侵,並輔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使寒熱兼治,達到治療效果。同時,附子也能溫補心腎,改善因寒邪導致的心腎陽虛,提高機體抵抗力。

六味青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六味青散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等,防風可有效疏散外邪,止癢止痛,緩解患者症狀。
  2. 發表透疹,促進排毒: 防風亦有發表透疹的作用,有助於將體內的風寒濕邪從體表發散出去,促進排毒,加速疾病康復。

六味青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原因如下:

  1. 散寒止痛: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溫經散寒,緩解因寒邪入侵所致的疼痛,例如鼻塞、頭痛、腹痛等。
  2. 通竅利鼻:細辛具有通竅利鼻的功效,可以開通鼻竅,改善鼻塞、流鼻涕等症狀。

六味青散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加入細辛後,可以增強其散寒止痛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因寒邪入侵所致的鼻炎、鼻竇炎等疾病。

主治功效


六味青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方義

六味青散由烏頭、桔梗、白朮、附子、防風、細辛六味藥材組成。此方看似簡單,卻蘊含深厚的理法。方中,烏頭與附子皆為辛熱之品,具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合用能峻補陽氣,驅散體內寒邪,且能止痛;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和中,鞏固後天之本,使脾氣健運,則水濕不生;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止咳,能開宣肺氣,使邪氣得以外達;防風祛風解表,散寒止痛,助解表邪,並能疏散風寒;細辛散寒止痛,開竅醒腦,能深入少陰,散在裡之寒邪,且能通利九竅。

治療原理

綜觀全方,以溫陽散寒為要。其病機乃外感寒邪,寒邪侵襲,導致陽氣受遏,營衛失調,出現惡寒等症狀。本方以烏頭、附子峻補陽氣,驅散寒邪,為治療根本;防風、細辛助解表邪,使邪氣得以外散;白朮健脾以固本,使脾氣健運,氣血得以生化;桔梗宣肺以利邪之排出。諸藥合用,既能溫陽散寒,又能解表散邪,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外臺祕要》明確指出,六味青散主治“傷寒,赤色惡寒者”,可見其治療的重點在於“寒”。所謂“赤色惡寒”,是指病人怕冷,但面色或身體卻呈紅色,這與一般的寒證表現不同。此類寒證乃寒邪鬱遏陽氣,陽氣鬱而化熱,故出現面赤或身赤的表現。六味青散的溫陽散寒之功,能使鬱遏之陽氣得以舒展,寒邪得以驅散,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太平聖惠方》中亦提到“若冬及始春天寒。宜服神丹丸。亦可摩膏火灸。若末春夏月初秋。凡此熱月。不宜火灸。又不宜厚覆。宜服六味青散”,說明六味青散用於“熱月”,但依然可以治療“傷寒”,這是因為此時寒邪侵襲,雖有“熱”象,但其根本仍是“寒”,故宜用溫散之法。同時,《太平聖惠方》提到“亦可以發汗藥發汗。不但一也。直至再三發汗不解者。當與陽實者宜轉下之”,說明六味青散不宜過量使用,若發汗過度或久病不愈,當考慮他法。

綜合分析

六味青散以溫陽散寒為核心,兼顧解表散邪、健脾益氣。其主治乃寒邪鬱遏陽氣所致的傷寒,尤以“赤色惡寒”為特徵。其治療機理在於溫陽散寒,驅散體內寒邪,使陽氣舒展,氣機調暢,從而達到治療效果。本方藥性辛溫,適用於外感風寒,陽氣不足之證。

傳統服藥法


烏頭15分,桔梗15分,白朮15分,附子(炮)5分,防風,細辛。上為散。
每服1錢5匕,溫酒下。不知稍增。服後食頃不汗出者,飲薄薄粥1升以發之,溫覆汗出濈濈可也,勿令流灕,勿出手足也。汗微出勿粉。若汗大出不止,溫粉粉之。不得汗者,當更服之。得汗而不
忌生菜、豬肉、桃、李、雀肉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六味青散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六味青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六味青散, 出處:《外台》卷—引《範汪方》。 組成:烏頭15分,桔梗15分,白朮15分,附子(炮)5分,防風、細辛。 主治:傷寒,赤色惡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