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散

SHEN M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肝經 16%
腎經 16%
心經 16%
胃經 11%
肺經 11%
膽經 5%
脾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神明散方劑中包含蒼朮,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健脾: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且能健脾胃,對於脾胃濕濁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嘔吐泄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神明散中加入蒼朮,正是利用其燥濕健脾之功,以助藥力更好地達到祛除濕邪、改善脾胃功能的效果。
  2. 芳香開竅:蒼朮氣味芳香,能開通鼻竅,對於因濕濁阻滯鼻竅而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神明散中加入蒼朮,不僅能化解濕邪,也能起到開竅通竅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全面。

神明散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1. 宣肺利咽: 桔梗性平味辛,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功效。神明散多用於治療風熱犯肺引起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桔梗能宣散肺氣,利咽開音,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改善呼吸道症狀。
  2. 升提中氣: 桔梗還具有升提中氣的作用,可以幫助藥物上行至肺經,發揮更好的療效。神明散中其他藥物多爲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品,桔梗的升提作用可以助其藥力直達病所。

神明散中含有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能溫補陽氣,散寒止痛。神明散多用於寒邪客於經絡,導致肢體麻木、疼痛、畏寒等症狀,而附子的溫陽散寒之功,可驅散寒邪,恢復陽氣,改善患者症狀。

二、 回陽救逆: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之效,對於陽氣衰微,出現昏迷、脈微欲絕等危重症狀,有良好的救治作用。神明散在某些情況下,可能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導致的危重病症,附子則可起到回陽救逆,扶正固本的作用。

神明散中加入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烏頭性熱,味辛,入肺、腎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如風寒濕痹、肩周炎、腰痛等,烏頭能夠有效緩解疼痛症狀。
  2. 溫經通絡:烏頭能溫經通絡,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寒凝血瘀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然而,烏頭為劇毒藥物,需謹慎使用,方劑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配伍,不可自行服用。

神明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能有效改善因寒邪入侵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神明散常用於治療寒邪客於頭面,導致的頭痛、鼻塞、流涕、頭昏等症。
  2. 開竅醒神: 細辛具有一定的芳香開竅作用,能提振陽氣,改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神明散亦具有一定的開竅醒神功效,用於治療神志昏迷、言語不清等症。

因此,神明散中加入細辛,既能溫經散寒,又能開竅醒神,有助於治療寒邪客於頭面所致的各種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神明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上述古籍文獻,可見「神明散」主要針對時氣溫病,即現代所稱的流行性疾病,尤其是在春季易發的溫疫。其治療原理並非單純的清熱解毒,而是透過辛熱藥性,以達到 祛邪扶正 的目的,並兼顧安定神明,緩和病邪侵擾所致的種種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1. 辛熱散寒,祛邪外出:

    • 「神明散」的組成藥物,如附子、烏頭、細辛等,均屬辛熱之品,主要功能是溫經散寒,以對抗外感疫癘之氣。古人認為「疫癘」為不正之氣,多屬寒濕之邪,故使用辛熱之藥,意在驅散邪氣,使之從體表發散而出。
    • 同時,蒼朮的燥濕化痰功能,亦有助於清除體內因濕邪滯留而產生的痰濁,進一步驅邪外出。
  2. 疏通經絡,活血止痛:

    • 烏頭具活血通絡之效,可改善因邪氣阻滯所導致的經絡不暢,疼痛等症狀。
    • 《校注醫醇賸義》提到風邪入於經脈,會導致身體重著,步履艱難,而烏頭的活血通絡作用,則有助於緩解此類症狀。
  3. 宣通氣機,安定神明:

    • 桔梗宣肺利咽,有助於宣通肺氣,促進氣機的升降。
    • 細辛發汗解表,且具鎮咳平喘之效,可緩和呼吸道不適。
    • 《校注醫醇賸義》指出,風火上擾,會導致神明散亂,舌不能言,口流涎沫。 經由疏通氣機,可促進臟腑功能的恢復,並進而安定神明,緩解精神方面的症狀。
  4. 扶助陽氣,固本培元:

    • 附子能溫經散寒,補火助陽,在祛邪的同時,亦可扶助體內陽氣,避免正氣過度耗損。
    • 《退思集類方歌注》提及「神明散亂行將脫,固脫安神此劑彰」,表明此方在病邪侵擾,導致正氣虛脫時,亦有固本培元的功效。

具體應用與病症

從古籍記載可見,「神明散」多用於以下病症:

  1. 時氣溫病:

    • 適用於流行性疾病,尤其是在春季易發的溫疫。
    • 《仲景傷寒補亡論》、《類證活人書》等多部醫籍皆將「神明散」列為治療溫疫的方劑。
  2. 神明散亂:

    • 《校注醫醇賸義》 提到「心為一身之主,風火上犯,則神明散亂」,說明「神明散」可針對因邪氣侵擾所致的精神意識方面的異常。
    • 《退思集類方歌注》提到「神明散亂行將脫」,表明此方可用于神明將脫離之證。
    • 《讀醫隨筆》則指明心津虛燥之人,往往神明散越,出現驚惕、瘛瘲等症狀,亦可用本方調治。
  3. 寒邪為患:

    • 結合方劑組成分析,此方偏於辛熱,較適用於病邪偏寒的時氣溫病。
    • 《溫熱逢源》亦指出,此類辛熱藥物,在寒濕地區使用可能較為有效。

總結

「神明散」是古代醫家在對抗流行性疾病時常用的方劑,其治療原理是通過辛熱之藥,祛除寒濕邪氣,疏通經絡,宣通氣機,並兼顧扶助陽氣,安定神明,以達到驅邪扶正,緩和病邪侵擾所致的種種症狀。惟此方藥性較為峻烈,後世醫家亦多有指出其弊端之處,認為不宜濫用。

傳統服藥法


蒼朮2兩,桔梗2兩,附子(炮)2兩,烏頭4兩(炮),細辛1兩。
辟溫疫。
上為散,終囊盛。
每次佩帶方寸匕,一人帶,一家不病;有染時氣者,每服方寸匕,新汲水調下,取汗便愈。
春分後宜施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神明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五十二引《四時纂要》。 組成:蒼朮2兩,桔梗2兩,附子(炮)2兩,烏頭4兩(炮),細辛1兩。 主治:闢溫疫。主治:時氣溫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