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命丹
ZHI MI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六九引《醫學切問》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2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知命丹方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有二:
一、驅寒止痛: 烏頭性溫熱,入經絡,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侵襲所致的疼痛,如風寒濕痺、寒凝血瘀等,烏頭可起到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達到止痛的效果。
二、補益腎陽: 烏頭能補腎陽,對於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烏頭可以起到溫補腎陽的作用。
然而,烏頭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情辯證施治,嚴格控制用量,以確保安全。
知命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鉛丹,又名鉛氧化物,歷史上常被用作藥物,其主要成分為二氧化鉛,具備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在中醫理論中,鉛丹被認為可以調和陰陽,促進氣血循環,對某些特定病症有療效。
然而,鉛丹的使用也引發了爭議,因為鉛本身具有毒性,長期或過量攝取可能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尤其是對神經系統和腎臟等重要器官。因此,在現代中醫藥的應用中,許多醫師和藥材專家會特別謹慎,建議在使用含鉛丹的方劑時,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某些傳統成分的現代化替代品也愈加受到重視,為了減少風險,未來對於知命丹的調整和改良或將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
知命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脾胃、消化不良等症狀。在其組成中,巴豆的使用具有特殊的意義。巴豆性溫、味苦,具有較強的驅寒作用和通便效果。這使得巴豆在知命丹中擔當著排毒通便的角色,有助於促進腸道的蠕動,改善腸胃功能。
此外,巴豆中的化學成分能夠刺激腸道,增進內臟的血液循環,從而更有效地促進消化與吸收,適合那些因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和便祕症狀。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巴豆的性質較為猛烈,使用時需謹慎,以免引起不適。因此,在配方中適量使用巴豆,可以把握其驅寒通便的療效,同時減少潛在的副作用。總的來說,巴豆在知命丹中不僅是成分之一,更是展現了中醫藥理論中“相輔相成”的智慧,使整個方劑的效果得以提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知命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治:虛損、撮痛下痢。
解析:
- 虛損:泛指氣血陰陽虧虛,臟腑功能衰退,可能伴隨衰弱無力、消化機能低下等症狀。
- 撮痛下痢:「撮痛」指腹部絞痛或拘急疼痛,「下痢」則為腹瀉或痢疾(可能含黏液、膿血)。此症候可能因寒濕積滯、氣血瘀阻,或虛寒夾實邪所致。
此方適應於虛寒夾實證,即體質虛弱(如脾腎陽虛)卻兼有寒濕、積滯或瘀阻的病情,呈現虛實夾雜之象。
知命丹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烏頭(去皮臍)
- 性味:大辛大熱,有毒。
- 功效:溫經散寒、逐濕止痛,擅長治療寒濕痹痛、心腹冷痛。
- 在此方作用:針對「虛寒」之本,溫陽祛寒以止腹痛。
黃丹(炒)
- 即鉛丹(Pb₃O₄),性味辛微寒,有毒。
- 傳統用途:外用收斂生肌,內服可鎮驚、截瘧、殺蟲(但極少用)。
- 在此方推測:可能利用其重鎮沉降之性,固澀腸道以止瀉,或協同巴豆攻積。
巴豆(去皮膜,不用油)
- 性味:辛熱,有大毒。
- 功效:峻下冷積、攻痰逐水,宜於寒積便秘或頑痰宿食。
- 在此方作用:通因通用,借其瀉下之力驅逐腸道積滯,解決「下痢」之實邪。
組方邏輯分析
溫通並用,攻補兼施:
- 烏頭溫陽散寒治其本(虛寒),巴豆攻積導滯治其標(實積),黃丹可能斂瀉並行,調節巴豆之峻瀉。
- 適用於寒積內停導致的虛痛下痢,如《金匱要略》「寒疝腹痛」或「冷積痢疾」之類。
「通因通用」之法:
- 下痢若因寒濕積滯內阻,雖見瀉下,實為邪氣未盡。巴豆瀉下以破除積滯,邪去則痢止。
丸劑與服法用意:
- 製成麻子大之小丸,米飲送服,旨在緩和藥性,避免過度刺激。
- 若「瀉下丸子不化」,說明胃氣衰敗,無法運化藥物,預後不良,反映古人对病勢的判斷。
可能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
- 烏頭激發陽氣,改善臟腑虛寒狀態。
- 巴豆破除腸道積滯,疏通氣血,緩解腹痛。
- 黃丹可能調節腸道蠕動(或局部收斂),協同巴豆之攻邪而不傷正。
注意點(非免責聲明)
此方含烏頭、巴豆、黃丹三種毒性藥材,須嚴格控制劑量與適應症,非專業醫家不可妄用。其療效與風險需結合具體病情辨證,現代臨床應審慎評估替代方案。
傳統服藥法
烏頭(去皮臍)3錢半,黃丹5錢(炒),巴豆3枚(去皮膜,不用油)。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3丸,米飲送下。如瀉下丸子來不化,即病不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禁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知命丹,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九引《醫學切問》。 組成:烏頭(去皮臍)3錢半,黃丹5錢(炒),巴豆3枚(去皮膜,不用油)。 主治:虛損,撮痛下痢。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