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丸

黃丹丸

HUANG DA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2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脾經 18%
腎經 18%
心經 10%
膽經 10%
胃經 7%
肺經 7%
大腸經 7%
肝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丹丸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方劑,主要由鉛丹、礦物藥物及其它中藥組成,之所以包含鉛丹,是因為其獨特的藥理特性。鉛丹,作為一種含鉛的礦物藥,傳統中醫認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此外,鉛丹所含的鉛成分在適量的使用下,能夠促進人體對某些疾患的治療。這使得黃丹丸在處理某些特定疾病時,尤其是熱毒和癰腫方面有良好的療效。然而,由於鉛丹的毒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醫學對其使用的安全性提出了質疑。因此,目前許多中醫師在開方時會謹慎考慮,甚至選擇替代成分,以降低風險。總的來說,黃丹丸的組成和使用中鉛丹的原因,在於其具備特殊的藥效,但其安全性和毒性問題也不容忽視,應根據臨牀需求謹慎使用。

黃丹丸中包含巴豆,其目的在於增強藥力,促進排毒

巴豆性烈,味辛,具有瀉下消腫祛痰等功效。它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泄,有助於清除體內積聚的毒素。

在黃丹丸中,巴豆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痺、痰濁壅塞、積聚停滯等病症。然而,巴豆性峻,使用時需謹慎,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避免過量使用造成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丹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赤白痢」,即古代對痢疾的稱謂,特徵為大便中混雜赤色(血)與白色(黏液)分泌物,多由濕熱或寒濕蘊結腸道、氣血失調所致。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丹(鉛丹)

  • 性味功效:辛、微寒,有毒,歸心、肝經。傳統用於解毒斂瘡、鎮驚安神,外用居多。《本經》言其「主吐逆反胃,驚癇癲疾」。
  • 痢疾應用:鉛丹內服能收斂止瀉,其寒性可清腸熱,對濕熱痢疾可能通過抑制腸道異常分泌(白痢)或小量止血(赤痢)發揮作用。

2. 常山

  • 性味功效:苦、辛寒,有毒,歸肺、心、肝經。古以截瘧著名,亦能湧吐痰涎。《別錄》載「療鬼蠱往來,水脹,灑灑惡寒」。
  • 痢疾應用:其苦寒清熱燥濕,辛散行滯,可能針對痢疾的濕熱邪毒,調節腸道氣機;其「湧吐」特性或間接降濁氣,緩解裡急後重。

3. 虎睛(酒浸炙黃)

  • 性味功效:甘、溫,歸肝經。古代用於鎮驚安神、辟邪,《本草拾遺》稱其「主瘧疾,小兒熱驚悸」。
  • 痢疾應用:可能取其溫通之性,佐制黃丹、常山之寒涼,避免過傷脾胃;酒炙後增溫行藥力,或能調和氣血,緩解腹痛。

配伍邏輯與方義推論

  1. 清熱與收斂並行
    • 黃丹收斂止痢,常山清熱除濕,一斂一清,針對痢疾的濕熱病理核心。
  2. 寒溫調和
    • 虎睛酒炙後溫性增強,平衡黃丹、常山之寒,避免涼遏傷陽,適合兼有寒熱錯雜之痢。
  3. 解毒與調氣
    • 鉛丹、常山均有解毒之意,虎睛「辟惡氣」,合而可能調節腸道感染(古稱「毒痢」)所致的氣血紊亂。

潛在機理推測

  • 赤痢(血便):黃丹微量止血,常山清熱以減充血。
  • 白痢(黏液):常山燥濕化痰,鉛丹收斂分泌。
  • 整體協同:三藥共奏清熱化濕、收斂止痢之效,可能通過抑制腸道炎症、調節蠕動發揮作用。

總結

此方以祛濕熱、和氣血為原則,結合斂瀉、寒溫之性,體現古代對痢疾「通澀並用」「寒熱平調」的治法。然藥性峻烈(尤鉛丹、常山有毒),用量謹慎(丸劑緩投),需辨證精準,非泛適於一切痢疾。

傳統服藥法


黃丹半兩(微炒),常山末半兩,虎睛1只(酒浸,炙令黃)。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丸,未發前以溫水送下;5歲以下,每服1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癇瘧疾慢性腎衰竭痢疾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多痰噁心反胃突然暈倒不省人事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黃丹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 組成:黃丹1兩,白面半兩,巴豆9枚。 主治:赤白痢。

黃丹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黃丹5兩,皂莢5挺(去皮,塗酥炙焦黃,去子)。 主治:風癇不問長幼,發作漸頻,嘔吐涎沫。

黃丹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黃丹半兩(微炒),常山末半兩,虎睛1隻(酒浸,炙令黃)。 主治:小兒瘧疾,發歇寒熱,體顫。

黃丹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黃丹半兩(微炒),人參半兩(去蘆頭),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常山半兩。 主治:小兒瘧,寒熱發歇不定。

黃丹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黃丹1分,定粉1分,蛇蛻皮1分(燒灰),蟬殼1分,青州棗49枚(去核),乾蟾1兩(燒灰),醋小半盞。 主治:下蟲。主治:小兒疳痢不止,下部濕?。

黃丹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黃丹半兩,密陀僧半兩,定粉半兩(上3味爲細末,用蠟拌,于生鐵铫子內燒如茶褐色),砒霜1分,巴豆1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訶黎勒半兩(煨,用皮,搗羅爲末),麝香1錢。 主治:小兒久赤白痢累醫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