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香追毒丸
RU XIANG ZHUI D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九一引《施圓端效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2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乳香追毒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括巴豆,主要用於治療各類毒邪所致的病症。巴豆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其主要成分巴豆素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和瀉下作用,可以有效促進腸道蠕動,排出堆積的毒素。這樣的特性使得巴豆在解毒和排毒方面具有重要的療效。
在乳香追毒丸中,巴豆的添加主要是為了增強方劑的解毒功能,尤其在面對熱毒或瘀毒引起的病症時,巴豆能迅速清除體內的邪氣,降低毒素對身體的侵害。此外,巴豆的使用需謹慎,因其毒性較大,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配,以避免過度使用導致的不良反應。因此,乳香追毒丸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巴豆的特性,使其在解毒的同時,搭配其它成分,以達到協同增效的療效。
乳香追毒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這在現代中醫藥學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鉛丹,學名為辰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傳統上被認為具有解毒消腫的效果。然而,鉛丹的毒性不容忽視,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如重金屬中毒等。
在中醫理論中,藥物的使用講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能夠發揮協同作用,進而增強療效。乳香追毒丸的配方設計中,鉛丹的引入可能是基於對其特定病症的治療需要,尤其是在面對某些難治性炎症或腫瘤時,傳統醫學認為其能夠有效地驅邪解毒。然而,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應用鉛丹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受到挑戰,現代醫學更強調療法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因此,對於包含鉛丹的方劑,應謹慎使用,並根據病情需要作出充分評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乳香追毒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瘡腫」,針對瘡瘍腫毒之證,具三大核心功效:
- 追惡回瘡:驅逐瘡毒惡邪,防止瘡勢擴散或內陷。
- 止痛活血:通絡散瘀以緩痛,促進局部氣血運行。
- 去膿生新:清除腐膿,助瘡口癒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巴豆(去皮)
- 性味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
- 攻毒瀉下之力峻猛,能「開竅宣滯」,直接破除瘡毒壅滯,使鬱熱膿血外泄。
- 古代外用常取其「腐蝕惡肉」之效,加速膿腫潰破。
白麵(小麥麵粉)
- 甘涼無毒,具黏合賦形之功。
- 調和巴豆之烈性,緩和其刺激性,兼能吸附瘡口滲液,保持局部乾燥。
黃丹(鉛丹)
- 辛微寒有毒,外用可拔毒生肌、收斂瘡口。
- 與巴豆配伍,一攻一收:巴豆破膿外出,黃丹抑制餘毒,防止瘡面糜爛。
配伍思維與作用機理
- 峻藥輕用:巴豆雖猛,然僅用一錢,配伍麵粉緩衝其毒性,外治直達病所,避免內服風險。
- 動靜相制:巴豆主動攻逐,黃丹主靜收斂,二者相反相成,既促膿出又不傷正。
- 物理滲透:丸錠「紝之」(塞入瘡口),藉藥力直接作用於膿腔,逼邪外透;後覆膏藥封固,形成持續藥效。
總析
此方為「外科劫毒法」之典型,以巴豆為君藥,剽悍開泄,佐以黃丹殺毒定亂,麵粉護托,共成「破膿—解毒—斂瘡」之序,契合瘡腫「成膿—潰膿—癒合」三期治療需求。然其毒性猛烈,現代應用需考證古籍並審慎評估。
傳統服藥法
巴豆(去皮)1錢,白麵1錢,黃丹1字。
追惡回瘡,止痛,活血去膿。
上為末,滴水為丸,作錠子。
量大小紝之,次以膏藥覆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乳香追毒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九一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巴豆(去皮)1錢,白面1錢,黃丹1字。 主治:追惡回瘡,止痛,活血去膿。主治:瘡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