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紅丸

聖紅丸

SHENG H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1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14%
腎經 14%
心經 14%
肺經 11%
大腸經 11%
膽經 8%
胃經 5%
脾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聖紅丸中加入巴豆,主要是利用其峻下逐瘀的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將積滯瘀血迅速排出體外。

在聖紅丸中,巴豆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主要針對寒凝血瘀、腹痛便祕等症狀。其峻下逐瘀的作用可迅速疏通經絡,消散瘀血,達到治療目的。但巴豆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聖紅丸方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平,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之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杏仁能有效清熱潤肺,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咳嗽症狀。

二、疏散風熱: 杏仁還具有一定的疏散風熱之效。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狀,杏仁能清熱解表,散風止咳,輔助治療。

聖紅丸方中以杏仁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

中藥方劑[聖紅丸]的組成中包含[鉛丹],因為鉛丹具有強效的燥濕解毒作用。鉛丹常用於治療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消化不良等。它能夠迅速清除體內的毒素,幫助改善由濕熱引起的症狀。在[聖紅丸]中,鉛丹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對於由濕熱引起的病症具有顯著改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聖紅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酒食過傷,心腹痛疼,痞悶不消」,意指因飲食過度(尤其酒類或油膩積滯)導致中焦氣機阻塞,表現為:

  1. 心腹疼痛:飲食積滯壅塞胃腸,氣滯不通則痛。
  2. 痞悶不消:濕熱或痰食停滯,脾胃升降失常,脘腹脹滿痞塞。
    其作用機理側重於「攻逐積滯」,以瀉下、破積之力祛除有形之邪。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巴豆(生用)

    • 性味辛熱大毒,峻下冷積,開通閉塞。
    • 生用藥力迅猛,善攻逐寒食、痰水、宿積,能「斬關奪門」,迅速通利腸道。
    • 針對酒食寒濕停滯之腹痛痞滿,破其痼結。
  2. 杏仁(生用)

    • 苦溫潤降,主入肺與大腸經。
    • 生用潤腸通便,助巴豆宣降氣機,導滯下行;另可緩解巴豆燥烈之性,避免津傷過甚。
    • 與巴豆配伍,一宣一降,調暢氣機以消痞悶。
  3. 鉛丹(黃丹)

    • 辛微寒,有毒,具鎮驚、墜痰、殺蟲之效。
    • 本方取其重墜之性,助沉降積滯,並收斂巴豆、杏仁之攻瀉,使藥力緩釋;另可防治食積生痰濕之變。
  4. 白麵(小麥麵粉)

    • 甘涼,和緩藥性,護胃生津。
    • 作為賦形劑黏合成丸,緩和巴豆、鉛丹之毒性,延長藥效作用時間。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 峻瀉與調和並行
    巴豆為君,猛攻積滯;杏仁為臣,潤降協同;鉛丹佐制毒性,麵粉護胃為使。全方攻逐為主,兼顧氣機調暢。
  • 針對病機特點
    酒食積滯易化濕生熱,或與寒凝互結。巴豆辛熱散寒,杏仁潤痰濕,鉛丹清降,共祛濕熱痰食之邪。
  • 丸劑設計用意
    以「大豆大」小丸劑型、限定3-4丸用量,控制峻藥緩攻,避免暴瀉傷正。

四、推理延伸應用
此方若非急症實證(如暴飲暴食致劇痛悶塞),恐不宜輕用。其組方思路體現「通因通用」之法,以毒攻毒,適用於體質壯實、積滯明顯者。後世類似思路見於《丹溪心法》保和丸加減,然藥性已趨緩和。

傳統服藥法


巴豆25個(和皮生用),杏仁75個(生用),鉛丹1兩半,白麵4兩。
上藥先以前二味研爛,次下丹、面,研勻,滴水為丸,如大豆大。
每服3-4丸,食後以新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巴豆、鉛丹等有毒成分,使用時需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下腹部痛上腹胃脘痛

相同名稱方劑


聖紅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一三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巴豆25個(和皮生用),杏仁75個(生用),鉛丹1兩半,白面4兩。 主治:酒食過傷,心腹痛疼,痞悶不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