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水浸丹方劑中包含巴豆,是因其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巴豆性熱、味辛,入脾、胃、大腸經,能峻下通便,消積導滯。對於寒凝氣滯、積滯腹痛、大便祕結等症狀,巴豆能有效地促進腸道蠕動,排出積滯,緩解便祕。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方劑中往往會與其他藥物配伍,以減輕其毒性,並根據患者病情調整用量。因此,水浸丹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切勿自行使用。
中藥方劑[水浸丹]的組成中包含鉛丹。鉛丹具有高度毒性,會對人體造成鉛中毒等嚴重健康問題。由於鉛丹的毒性,現代醫療中已不再使用鉛丹。應避免使用鉛丹,並選擇更安全的藥材來替代,以保護患者的健康。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水浸丹」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水浸丹」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伏暑傷冷,冷熱不調: 指夏季感受暑邪,又兼受寒涼,導致體內陰陽失調,出現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症狀。
- 霍亂吐利: 指急性胃腸炎,表現為劇烈嘔吐、腹瀉,甚則上吐下瀉並作,吐瀉物如米泔水樣。
- 口乾煩渴: 由於吐瀉耗傷津液,或暑熱傷津,導致口渴欲飲。
- 飲食積聚: 指飲食不節,或脾胃運化失司,導致食物停滯於胃腸,出現脘腹脹滿、噯腐吞酸等症狀。
- 小兒赤白痢: 適用於體弱不堪下的小兒痢疾。
- 鼻衄、吐血、下血: 《嬰童百問》中提及茅花湯可治鼻衄、吐血、下血,並註明「無花,根梗代之,兼治血痢黑痢」,而茅花湯與水浸丹常一同被提及,推測水浸丹可能也有輔助止血之效。
治療原理分析:
「水浸丹」由巴豆和鉛丹組成,其治療原理可從這兩種藥物的藥性來分析:
巴豆:
- 峻下熱結: 巴豆性味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經。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能蕩滌腸胃積滯,峻下冷積,可用於治療寒積便秘、乳食停滯等症。
- 逐水消腫: 巴豆能促進水液排泄,有助於消除水腫。
- 破血消癥: 巴豆有破血逐瘀之效,可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癥瘕積聚。
- 在「水浸丹」中,巴豆主要起到蕩滌腸胃、排除邪氣的作用,針對霍亂吐利、飲食積聚等症狀,快速排出體內停滯的邪氣和積滯物。
鉛丹:
- 解毒殺蟲: 鉛丹性味辛、微寒,有毒,歸肝、脾經。外用有解毒、殺蟲、收斂、生肌的作用,內服有墜痰鎮驚、攻毒截瘧的功效。
- 止瀉止痢: 鉛丹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能有助於止瀉止痢。
- 在「水浸丹」中,鉛丹主要起到解毒、制約巴豆毒性的作用,同時可能具有一定的止瀉、止痢、止血效果。
綜合分析:
「水浸丹」以巴豆峻下為主,鉛丹解毒、制約為輔,二者相伍,可迅速排除體內邪氣和積滯,治療伏暑傷冷、霍亂吐利、飲食積聚等症。
- 對於伏暑傷冷,冷熱不調: 巴豆的峻下作用可以排除體內寒濕之邪,鉛丹可以解暑熱之毒,二者合用可調和體內陰陽,使之恢復平衡。
- 對於霍亂吐利: 巴豆的瀉下作用可以迅速排出腸道內的病邪和積滯,鉛丹則可以幫助止瀉、解毒。
- 對於飲食積聚: 巴豆的消積作用可以幫助消化積滯的食物,鉛丹則可以緩解因積食引起的腹脹、腹痛等症狀。
總結:
「水浸丹」是一個以峻下為主、解毒為輔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感受暑邪、寒涼,或飲食不節導致的急性胃腸疾病。其通過巴豆的峻下作用,迅速排除體內邪氣和積滯,並以鉛丹制約巴豆毒性,兼具解毒、止瀉等功效。此方藥力峻猛,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尤其要注意劑量和用法,以免造成不良反應。但從中醫文獻中記載可見,古人認為水浸丹是「治瀉痢,先鋒之藥」。
傳統服藥法
巴豆25枚(去皮心),黃丹1兩1分(炒)。
上為末。用黃蠟熔作汁,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以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水浸丹, 出處:《三因》卷十一。 組成:巴豆25枚(去皮心),黃丹1兩1分(炒)。 主治:伏暑傷冷,冷熱不調,霍亂吐利,口乾煩渴;飲食積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