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敗毒膏
BAI D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5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敗毒膏是一種傳統中醫外用膏劑,主要用於消炎、解毒和舒筋活血,其組成中包含巴豆,主要是因為巴豆具有強效的解毒功效和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巴豆的主要成分是巴豆素,這種成分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經絡的通暢,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此外,巴豆還具備排毒的特性,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邪氣和毒素,這在治療一些因虛寒或濕熱引起的皮膚病變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巴豆的使用必須謹慎,因為其毒性較強,若用量不當可能會引起不良反應。因此,在使用敗毒膏時,配方中的巴豆通常是根據專業醫師的調配,確保安全與療效。通過這種科學的搭配,敗毒膏能夠更有效地發揮其治療效果。
敗毒膏中添加麻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增強藥效: 麻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敗毒膏中其他藥材搭配,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藥物吸收,提升藥效。
- 改善口感: 敗毒膏一般藥性較苦,麻油的香氣能改善其口感,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和服下,提高患者的服藥意願。
敗毒膏是一種常見的中藥外用方劑,通常用於治療風濕疼痛、皮膚病等。其成分之一鉛丹,具有消炎、止痛的效果。然而,鉛丹的使用在現代醫學中引起了爭議,因為鉛是一種有毒重金屬,長期接觸或攝入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健康影響。
傳統中醫認為,鉛丹,作為一種礦物藥,具有驅邪透熱和解毒的功效。在古代醫學背景下,對於某些嚴重的症狀,可能會通過將鉛丹與其他藥材結合使用,以達到更好的療效。然而,這種用法並未考慮到鉛的毒性。因此,隨著對鉛毒性認識的加深,許多現代中醫師已開始避免使用含鉛丹的方劑,取而代之的是更安全有效的替代品。這反映了中醫藥在科學進步及安全性考量下,逐漸演變的必要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敗毒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一切癰疽,及上攻下注風毒瘻瘡,疼痛焮腫」,即適用於各類化膿性瘡瘍(癰疽)、風濕熱毒引起的瘻管、潰瘍及腫痛病症。其機理在於「攻毒泄熱、拔膿消腫」,透過外敷直接作用於患處,化解局部熱毒瘀滯,促進瘡毒排出。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巴豆(和殼椎碎)
- 性味:辛熱大毒,峻烈瀉下。
- 外用功效:傳統用於「破積排膿」,其辛熱之性可刺激局部充血,促進瘡毒透發;所含巴豆油具強烈腐蝕性,能溶解壞死組織,助膿液排出。
- 炮製關鍵:連殼搗碎後以麻油長時間煎煮,緩解毒性,保留其「拔毒」特性。
麻油
- 作用:作為基底油,解巴豆燥烈之性,兼能潤膚生肌。油煎過程使巴豆毒性成分部分分解,轉為緩釋藥效。
- 協同效應:高溫慢熬後,油質黏稠附著力強,助藥力持久滲透。
鉛丹(炒令紫)
- 性味:辛微寒,有毒。
- 外用功效:傳統用為「殺蟲斂瘡」,炒紫後氧化增強收澀之力,與巴豆搭配可防腐生肌,抑制瘡面腐敗;其礦物細粉與油膏混合後形成保護膜,緩解焮腫。
三、配伍邏輯與作用機制
- 「攻毒-斂瘡」並行:巴豆主攻毒排膿,鉛丹收澀瘡口,一散一斂,防止瘡毒擴散,又避免過度腐蝕。
- 「油膏劑型」優勢:麻油煎煮後成膏狀,黏附患處形成藥效持續釋放,且避免乾燥刺激。古法「滴水中成珠」驗收火候,確保膏體黏稠度適中。
- 「燒逼取瀝」增效:透過二次加熱巴豆渣,榨取殘餘藥效,強化整體拔毒效果。
四、綜合推理
敗毒膏之效核心在「以毒攻毒」。巴豆破潰瘡毒、鉛丹抑制腐敗,麻油調和緩衝,三藥協同針對「熱毒壅滯」之癰瘡。其設計體現中醫外治「開門逐邪」思路,藉局部刺激促使毒邪外泄,同時兼顧瘡面修復。
傳統服藥法
巴豆(和殼椎碎)6兩,麻油12兩,鉛丹(炒令紫)3兩。
先將油煮巴豆,慢火養一二日,滴入水中成珠則止,濾去滓,卻將其滓在一長瓶內,搘起瓶一頭,令高下,以火燒逼,得巴豆內膏油流下,以器盛,併入前藥,油內同煎攪勻,入鉛丹,更熬令色紫,去火令冷,入瓷盒內密封,地孔藏七日出火毒。
以故絹攤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不宜用於孕婦及兒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敗毒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巴豆(和殼椎碎)6兩,麻油12兩,鉛丹(炒令紫)3兩。 主治:一切癰疽,及上攻下注風毒瘻瘡,疼痛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