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藏丸
MI C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吳氏集驗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1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祕藏丸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巴豆。巴豆是一種具有極強藥用價值的中藥材,以其獨特的性質和功效而受到廣泛應用。首先,巴豆性溫,味苦,具有通便的效果,對於治療便祕以及調理腸胃有顯著效果。祕藏丸常被用於改善消化系統的功能,巴豆的加入能迅速促進腸道蠕動,使排便更加順暢。
其次,巴豆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效果,可以排除體內的毒素,促進新陳代謝,從而有助於腸道健康。這對於現代人面臨的飲食不均衡及毒素沉積問題尤為重要。此外,巴豆在古代文獻中被記載為能夠補益氣血,強壯體質,這也是祕藏丸的重要功效之一。因此,巴豆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祕藏丸的療效,還使其在臨牀上的適應範圍更為廣泛。總之,巴豆在祕藏丸中的應用皆是基於其優良的藥理特性及長久的實踐經驗。
祕藏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止痛: 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祕藏丸主治寒凝氣滯、腹痛、腹瀉等症,肉荳蔻可溫暖脾胃,緩解寒氣凝滯所致的腹痛,同時也能改善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
- 固澀止瀉: 肉荳蔻還具有一定的固澀止瀉作用,可收斂腸道,減少腸液分泌,對於脾胃虛寒、腸滑泄瀉等症有一定療效。
總之,祕藏丸中加入肉荳蔻,正是利用其溫中散寒、止痛和固澀止瀉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寒凝氣滯、腹痛、腹瀉等症的目的。
祕藏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這在中醫藥學上引起相當的爭議。鉛丹,又稱為鉛朱,主要成分為硃砂,含有汞和硫等元素,歷史上常被用於治療某些病症。其主要功能為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對於治療某些癥狀如癰腫、癰瘡等具有一定的療效。然而,鉛丹的毒性不容忽視,過量或不當使用可導致中毒症狀,影響人體健康。因此,祕藏丸的配方必須經過嚴格的醫學驗證,以確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現今中醫藥界對於鉛丹的使用愈加謹慎,並且有研究指出可考慮以其他無毒的替代品來取代鉛丹,以減少可能對患者造成的風險。在使用這類方劑時,應謹遵醫囑,並密切監察身體反應,以達到更好的療效而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秘藏丸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瀉痢」,涵蓋 水瀉(急性泄瀉)、赤痢(熱痢或便中帶血)、白痢(寒痢或黏液便)。其特色在於針對不同痢證,以 不同藥引送服 調節藥性:
- 冷水送服 取其寒性,協同巴豆峻下之力,通因通用,攻逐水濕。
- 甘草湯(甘緩清熱) 治赤痢,制巴豆之燥烈兼解毒。
- 乾薑湯(溫中散寒) 治白痢,助肉豆蔻溫瀉止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巴豆(燒存性):
- 生巴豆辛熱大毒,瀉下峻猛;「燒存性」後減其烈性,轉為溫通,具 「去積滯、通腸腑」 之效。古法「燒存性」常見於減毒存效,此處取其 攻逐冷積,針對瀉痢之本(宿積或寒濕)。
肉豆蔻(半生半炮):
- 生用 辛香行氣,醒脾燥濕;炮製 後增強溫澀之性,「溫中止瀉」。半生半炮兼顧 「行滯」與「固腸」,既防巴豆過瀉,又調理中焦寒濕。
黃丹(少量):
- 鉛丹性寒,傳統用於 鎮驚、收斂瘡瘍,此處微量可能取其 「澀腸止瀉」 或佐制巴豆熱性(赤痢熱證時尤需);然需注意此為古法,今人已知其毒性而罕用。
配伍思維:
- 「通澀並用」:巴豆攻積通腑,肉豆蔻溫中固腸,一瀉一斂,調節腸道功能。
- 「藥引定向」:以不同湯劑送服,引導主藥趨向寒熱病機(乾薑溫寒、甘草清熱),體現 「同病異治」 思維。
潛在原理推測:
- 巴豆 刺激腸道蠕動,排除積滯(類似瀉下療法);肉豆蔻含揮發油,可 抗菌、抑制腸痙攣;黃丹或起收斋黏膜作用。然古人從「寒熱積滯」立論,以藥性反推療效。
此方體現 「以瀉止瀉」 的傳統思路,適用於實邪未清(積滯、寒濕)之瀉痢,然峻猛之品組合需辨證精準。
傳統服藥法
巴豆14粒(燈上燒存性),肉豆蔻1個(半炮半生),黃丹少許。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丸,水瀉,以冷水送下;赤痢,以甘草湯送下;白痢,以乾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秘藏丸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秘藏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腸道功能紊亂。
- 秘藏丸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便溏等症狀,如果症狀嚴重,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同名稱方劑
秘藏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巴豆14粒(燈上燒存性),肉豆蔻1個(半炮半生),黃丹少許。 主治:瀉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