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石散

浮石散

FU SH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0.3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腎經 22%
脾經 14%
肺經 14%
心經 8%
膽經 8%
胃經 6%
大腸經 6%
肝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膽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浮石散方中包含海浮石,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功效。

海浮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能清肺熱、降胃火。其疏鬆多孔的結構,可吸附腸胃中的濕熱毒素,並藉由利尿作用將其排出體外。

此外,海浮石還能清利濕熱、消腫止痛,對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等症狀亦有輔助療效。因此,海浮石在浮石散方中起到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關鍵作用。

在中藥方劑「浮石散」中加入鉛丹,主要是考慮到鉛丹的重鎮安神、解毒作用。鉛丹對於治療神經興奮、失眠等症狀有一定療效,但鉛丹有毒性,使用時必須謹慎。

在中藥方劑「浮石散」中加入巴豆,主要是利用巴豆的峻下逐水、殺蟲解毒作用。巴豆對於治療嚴重水腫、蟲積等症狀有一定療效,但巴豆毒性較強,使用時必須謹慎。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浮石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浮石散為外用方,主治「死肌惡肉」,即局部組織壞死、潰瘍久不癒合,或疔瘡腫毒形成的腐肉。此方透過腐蝕、拔毒作用,促使壞死組織脫落,助新肌生長。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海浮石(研粉)

    • 性味歸經:鹹、寒,入肺經。
    • 作用:傳統用於清熱化痰、軟堅散結。其質地輕浮多孔,外敷可吸附膿液、濕瘡分泌物,並輕度收斂瘡面,輔助清除腐穢。
  2. 黃丹(鉛丹,研粉)

    • 性味歸經:辛、微寒,有毒,入心、肝經。
    • 作用:具強力拔毒生肌、殺蟲止癢之效,為古代外用瘡藥要成分,能促進壞死組織脫落,抑制瘡面腐敗。
  3. 巴豆(去殼膜油)

    • 性味歸經:辛、熱,大毒,入胃、大腸經。
    • 作用:外敷有強烈腐蝕性,能「推下死肌」,直接破壞壞死組織,促進膿毒排出。其辛熱之性可反佐海浮石、黃丹之寒涼,避免過度凝滯。

三、配伍邏輯與協同效應

此方以「攻毒蝕瘡」為核心:

  • 海浮石為基礎,吸附斂瘡;
  • 黃丹加強拔毒,抑制感染;
  • 巴豆峻烈腐蝕,主動清除惡肉。
    三者合用,形成「軟堅—拔毒—破腐」的梯次作用,針對頑固性死肌惡肉,迫使腐敗組織迅速脫落,為新肌生長創造條件。

四、潛在治療機理推測

從現代角度理解:

  • 巴豆所含巴豆油具強烈刺激性,能引起局部炎症反應,加速壞死組織溶解;
  • 黃丹(四氧化三鉛)有抑菌作用,減少感染風險;
  • 海浮石的多孔結構可能幫助吸收瘡面滲液,保持瘡口乾燥。

總結

浮石散屬「腐蝕消瘡」之峻劑,透過毒性藥物配伍,強行清除病理產物,適用於古代外科「去腐生新」的治療策略。其設計體現「以毒攻毒」的思想,重在速效,然須精準掌握適應症與用法。

傳統服藥法


海浮石(研為粉)1兩,黃丹(研)1兩,巴豆20粒(去殼膜油)。
上為末。
每用少許,外敷患處。死肌惡肉如推下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浮石散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浮石散, 出處:《本事》卷六。 組成:浮石、舶上青黛各等分,麝少許。 主治:消渴。

浮石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七九引《新效方》。 組成:海浮石(研爲粉)1兩,黃丹(研)1兩,巴豆20粒(去殼膜油)。 主治:死肌惡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