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散

百花散

BAI HUA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肝經 25%
脾經 25%
腎經 25%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花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成分多樣且複雜,其中含有烏頭。烏頭,性熱味辛,具有強烈的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在中醫臨床應用上常見於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疼痛等症狀。在百花散的配方中加入烏頭,主要是為了利用其強效的止痛與散寒作用,以達到緩解病患因寒邪或風濕侵襲所導致的各種疼痛不適。

然而,烏頭含有一種名為烏頭鹼的有毒成分,使用時需極為謹慎,以免造成中毒現象。因此,在百花散的配伍中,通常會搭配其他草藥來減緩烏頭的毒性,並確保整個方劑的安全性與療效。同時,烏頭的使用量也必須嚴格控制在安全範圍內。總體來說,烏頭在百花散中的應用展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即根據個體差異與具體病情,選擇最適合的藥物組合,以期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花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百花散主治腿肚血風臁瘡(下肢慢性潰瘍)、小兒蝼蛄瘡(頭皮慢性膿瘡)、耳底出膿(中耳炎)、瘰疬(淋巴結結核)、痔漏(痔瘡瘺管)等病症。此方外用淋洗,針對濕毒蘊結、血瘀風燥所致的皮膚瘡瘍、潰瘍流膿等問題,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殺蟲、活血斂瘡之效。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1. 百花巢(燒煙盡為度)

    • 百花巢為蜂房,經炭化後外用,古代用於斂瘡排膿、消腫殺蟲。
    • 其炭化後能吸附濕毒,促進瘡面乾燥,兼緩解瘙癢。
  2. 蛇床子(炒焦黃)

    • 蛇床子辛溫,燥濕祛風、殺蟲止癢,炒焦後溫性減緩,更適於瘡瘍濕爛。
    • 針對皮膚潰瘍、濕疹、陰癢等濕毒證,可抑制局部細菌與真菌。
  3. 零陵香

    • 氣味芳香,能闢穢化濕、行氣活血,外用可改善局部氣血壅滯,助傷口癒合。
    • 其揮發成分可能減輕炎症,促進組織修復。
  4. 藿香葉

    • 芳香化濕、解表散邪,能清除瘡瘍周圍濕濁之氣,防止感染擴散。
    • 輔助其他藥物增強燥濕、消炎之效。

治療原理

此方以「燥濕解毒」為核心,兼顧「祛風活血」:

  • 炭化百花巢吸附膿液、斂瘡生肌;
  • 蛇床子直接抑制病原(如細菌、寄生蟲),減少局部炎性滲出;
  • 零陵香與藿香芳香透散,改善患處微循環,助藥力滲透。
    全方通過外洗,直接作用於病灶,適用於慢性潰瘍、濕疹、瘻管等反覆不愈之症,尤其適合濕熱夾風邪者。

可能功效擴展

依其組成推論,百花散或可延伸用於:

  • 濕疹搔癢(因燥濕止癢之效);
  • 輕度皮膚真菌感染(如腳癬,因蛇床子抗菌作用);
  • 術後傷口遲緩癒合(炭藥促收斂)。

此方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以局部用藥調節氣血濕毒,符合中醫「祛腐生新」的瘡瘍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百花巢(燒煙盡為度)2兩,蛇床子(炒令焦黃)2兩,零陵香1兩,藿香葉1兩。
補元陽,通血脈。
上為粉末。
每用藥2大匙,水3碗,煎3-5沸,臨臥乘熱淋洗。
避風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癤和癰咳嗽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百花散,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川烏5兩。 主治:腿肚血風臁瘡,小兒螻蛄瘡,或耳底出膿,瘰癧痔漏。

百花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黃柏、桑白皮(用蜜塗,慢火炙黃色爲度)各等分。 主治:婦人産中咳嗽。

百花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北大本)卷十二。 組成:黃蜀葵花7枚(乾者),黃柏半兩(厚者,去粗皮),黃連(去須)2錢,山梔子3枚(去殼),鬱金1枚。 主治:一切癰疽及諸惡瘡。

百花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 百花散(《禦藥院方》卷八。)出處:《禦藥院方》卷八。組成:百花巢(燒煙盡爲度)2兩,蛇床子(炒令焦黃)2兩,零陵香1兩,藿香葉1兩。主治:補元陽,通血脈。 。 主治:補元陽,通血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