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吳茱萸性辛、苦、熱、小毒。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外治口瘡、高血壓。
槐花性味苦、微寒。主治涼血止血、清肝瀉火。 用於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熱目赤、頭痛眩暈。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烏梅性味酸、平。主治收斂生津、安蛔驅蟲。治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牛皮癬、胬肉。
滑石性甘淡、寒、無毒。主治利水通淋、清解暑熱、祛濕斂瘡。用於熱淋、石淋、尿熱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外治濕疹、濕瘡、痱子。
升麻性味辛、甘、微寒。既可升散、又可清泄、升以升散表邪、更長於升舉清陽之氣、多用於氣虛下陷證、泄則以透散之力、達到瀉火解毒的作用。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於風熱頭痛、麻疹不透。
性酸,甘,溫。主治消食開胃,散瘀血,收斂止血,安蛔;解毒。主產後血暈;症瘕積聚;吐血;衄血;便血;蟲積腹痛;魚肉菜毒;癰腫瘡毒,油膩食積,消化不良,喜食酸物,或腹瀉;積聚痞塊,腹痛;咽喉腫痛;吐血、便血等;食魚肉、蕈類引起的腸胃不適。
蓮子性甘、澀、平。主治養心、益腎、補脾、澀腸、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治夜寐多夢、淋濁、久痢、虛瀉、婦人崩漏帶下、脾虛久瀉、腎虛遺精、滑泄、小便不禁、心神不寧、驚悸等症。
白扁豆性甘淡、微溫平。主治健脾和中、消暑化濕。主治暑濕吐瀉、脾虛嘔逆、食少腹瀉、水停消渴、赤白帶下、小兒疳積。
紅麴性。主治活血化瘀;健脾消食。主飲食積滯;脘腹脹滿;赤白下痢;產後惡露不盡;跌打損傷 紅麴會產生 腦神經媒介的促進物(GABA),可以降血壓。抗氧化、抗疲勞、降血糖、治療老人癡呆..等功效。
葛根性甘、辛、平。主治主升陽明之氣、鼓舞胃氣上行、多用於外感表證邪氣、項背強痛證、又可清熱生津而止渴。降血壓﹐治高血壓腦病(眩暈、項緊、頭痛)等症狀。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加味滯下丸, 出處:《廣筆記》。 組成:川黃連(切片,拌好酒,用吳茱萸浸2宿,瓦上炒乾,分連、萸各貯,淨黃連3兩,白痢加茱萸1兩,赤痢用濕槐花炒,去槐花)8兩,白芍藥(酒浸,切片炒)5兩,烏梅肉2兩,滑石(水飛)6兩,炙甘草2兩,升麻(綠色者,醋炒)3兩,蓮肉(去心,炒)6兩,白扁豆(炒,去殼)3兩,紅曲(簸淨,炒)5兩,乾葛2兩。 主治: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