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滯下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加味滯下丸主治濕熱內蘊、脾胃不和導致的腹瀉,黃連可清瀉腸胃濕熱,緩解腹瀉症狀。
- 抑制菌羣: 黃連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繁殖,減少腸道菌羣失衡引起的腹瀉。
因此,黃連在加味滯下丸中起到清熱瀉火、抑菌止瀉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
加味滯下丸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吳茱萸,有助於溫暖脾胃,散寒止痛,緩解因寒邪阻滯所致的胃痛、腹痛、嘔吐等症狀。
- 降逆止嘔:吳茱萸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因胃寒氣逆引起的嘔吐,吳茱萸能溫胃降逆,止嘔止痛。
綜上所述,加味滯下丸中加入吳茱萸,旨在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並降逆止嘔,有效治療因寒邪阻滯所致的胃痛、嘔吐等症狀。
加味滯下丸方劑中加入槐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槐花性涼,入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腸道、濕熱下注而導致的便血、痔瘡等症狀,槐花能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緩解病症。
- 潤腸通便:槐花具有一定的潤腸通便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宿便,對於因腸燥便祕所致的腹脹、排便困難等症狀,槐花能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加味滯下丸中加入槐花,不僅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更能潤腸通便,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加味滯下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緩解疼痛: 白芍性微寒,具有緩解疼痛、止痛之效。加味滯下丸常用於治療腸胃不適、腹痛等症狀,白芍可有效緩解腹痛,使患者感到舒適。
- 調和脾胃: 白芍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調和脾胃的功效。加味滯下丸中加入白芍,可調節脾胃功能,促進消化,有助於緩解便祕。
加味滯下丸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斂腸止瀉:烏梅味酸,性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緩解因脾胃虛弱、腸道功能失調導致的腹瀉症狀。
- 生津止渴:烏梅味酸甘,性寒,可生津止渴,緩解因脾胃不和、津液不足導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
總之,烏梅在加味滯下丸中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止瀉,更能改善因脾胃功能失調導致的相關症狀,達到整體改善的效果。
加味滯下丸中加入滑石,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滑石性滑潤,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方中加入滑石,可幫助利尿排泄,緩解因溼熱停滯所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
- 滑腸通便: 滑石性質輕滑,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滯留於腸道中的廢物,緩解便祕症狀。對於因溼熱阻滯腸道而導致的便祕,滑石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加味滯下丸中加入升麻,主要是為了 疏散風熱,升陽散寒,針對以下兩方面原因:
- 解除寒熱交錯,助陽氣升發: 升麻性微溫,入肺經,能疏散風熱,又能升舉陽氣,對於寒熱交錯所導致的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起到升陽散寒,促進氣血流通的作用,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滯下通便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加味滯下丸中含有多種具有瀉下作用的藥物,如芒硝、大黃等,而升麻可以配合這些藥物,促進腸胃蠕動,加速排泄,進一步增強通便功效,並減少藥物對腸胃的刺激,減輕副作用。
加味滯下丸中加入醋,乃取其酸能緩急,消積化滯之效。醋性酸,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能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腹脹、便祕等症狀。
同時,醋亦可助消化,消食積,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泄宿食。此外,醋還具有殺菌作用,可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繁殖,有助於改善腸胃功能。
總之,加味滯下丸中加入醋,旨在增強其疏肝理氣、消積化滯之效,並輔助殺菌,以達到治療便祕、腹脹等症狀之目的。
加味滯下丸中加入蓮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止瀉:蓮子味甘、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止瀉、養心安神之功效。對於脾虛濕盛導致的腹瀉,蓮子能健脾固澀,止瀉止痢,緩解症狀。
- 清心除煩:蓮子入心經,具有清心除煩、寧心安神之功效。對於因脾虛濕盛而導致的心煩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蓮子能起到緩解作用,使患者身心舒暢。
總體而言,加味滯下丸中加入蓮子,既能健脾止瀉,又能清心除煩,有助於改善脾虛濕盛導致的腹瀉及相關症狀,提高藥效。
加味滯下丸中加入白扁豆,主要源於其健脾化濕之功效。白扁豆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消暑化濕的作用,可有效緩解脾胃虛弱、濕邪困脾所致的腹脹、便溏、食慾不振等症狀。
方劑中加入白扁豆,不僅能協同其他藥材,增強其化濕除濕之力,更能調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從而達到祛除濕濁、通利大便的目的,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加味滯下丸中加入紅麴,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 紅麴具有活血化瘀、消食健胃之效,對於因血瘀阻滯腸胃,導致腹脹便祕的症狀,能起到改善作用。
- 消食化積: 紅麴能夠促進消化酶分泌,有助於消食化積,對於食積停滯、消化不良所致的便祕,也能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加味滯下丸中加入紅麴,能夠協同其他藥材,更有效地解決因血瘀、食積導致的便祕問題,達到通便排毒、改善腸道功能的效果。
加味滯下丸中加入葛根,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寒,解肌退熱:葛根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之效。方中加入葛根,可針對風寒束表、發熱惡寒、無汗等症狀,起到疏散風寒,解表散熱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 通絡止痛,改善循環:葛根具有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加入葛根,可改善氣血循環,緩解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症狀,增強藥效。
加味滯下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是為了: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藥物副作用的作用。它可以調和方劑中其他藥物的藥性,使藥效更協調,減少對人體的刺激。
- 增強藥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與方劑中的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緩解腸胃滯下、促進排便的效果。同時,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使治療效果更明顯。
主治功效
加味滯下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痢疾
方劑組成及功效:
- 黃連: 清熱燥濕、消炎止痛
- 吳茱萸: 溫中散寒、行氣活血
- 槐花: 涼血解毒、降血脂
- 白芍: 養肝柔筋、調經止痛
- 烏梅: 收斂固精、生津止渴
- 滑石: 利尿通淋、清熱解暑
- 升麻: 發汗透疹、疏風解表
- 醋: 開胃健脾、殺菌消毒
- 蓮子: 滋陰潤肺、補腎益智
- 白扁豆: 健脾胃、化痰濕
治療原理:
根據《先醒齋醫學廣筆記》的記載,加味滯下丸主要用於治療痢疾。痢疾是一種以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要症狀的腸道傳染病。本方以黃連為君藥,清熱燥濕、解毒止痢;吳茱萸溫中散寒,針對寒濕引起的痢疾有良效;槐花涼血解毒,可緩解痢疾中的血痢症狀;白芍養肝柔筋,可緩解痢疾引起的腹痛、裡急後重;烏梅收斂固澀,可減少腹瀉次數;滑石利尿通淋,可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升麻發汗透疹,可協助排出體內毒素;醋開胃健脾、殺菌消毒,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及抑制腸道病原菌;蓮子滋陰潤肺、補腎益智,可提升機體正氣;白扁豆健脾胃、化痰濕,可改善脾胃功能,減少濕邪的產生。
該方中還提到,對於噤口痢及虛弱患者,可去方中豆蔻,另以人參煎濃湯送服。人參大補元氣,可增強患者的抵抗力,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綜合來看,加味滯下丸通過清熱燥濕、溫中散寒、涼血解毒、收斂固澀、健脾益氣等多種作用途徑,達到治療痢疾的目的。其配伍精妙,既能針對病因病機,又能扶助正氣,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滯下丸, 出處:《廣筆記》。 組成:川黃連(切片,拌好酒,用吳茱萸浸2宿,瓦上炒乾,分連、萸各貯,淨黃連3兩,白痢加茱萸1兩,赤痢用濕槐花炒,去槐花)8兩,白芍藥(酒浸,切片炒)5兩,烏梅肉2兩,滑石(水飛)6兩,炙甘草2兩,升麻(綠色者,醋炒)3兩,蓮肉(去心,炒)6兩,白扁豆(炒,去殼)3兩,紅曲(簸淨,炒)5兩,乾葛2兩。 主治:痢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