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味理中丸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健脾: 人參為補氣之聖藥,能益氣補虛,尤其對於脾胃虛弱者,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氣血不足,促進食慾,緩解消化不良等症狀。
- 溫陽助運: 四味理中丸以溫陽健脾為治則,人參性質溫和,能溫補脾陽,有助於提升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虛寒症狀。
因此,人參在四味理中丸中起到補氣健脾、溫陽助運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
在中藥方劑「四味理中丸」中,紅麴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的功效。紅麴性溫味甘,能夠活血化瘀、健脾消食,適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消化不良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紅麴能夠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作用,對改善心血管系統問題和消化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味理中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源自《理中丸》加減化裁,古代明確主治「腳氣」。中醫所謂「腳氣」並非現代醫學的維生素B1缺乏症,而是指因「濕邪壅滯、脾胃虛寒」導致的下肢腫脹、麻木、疼痛,或伴隨氣逆喘滿之證。其病機多與脾陽不振、水濕下注有關,屬「寒濕腳氣」範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基礎方源(理中丸去人參)
- 原方以乾薑、白朮、炙甘草溫中散寒、健脾燥濕,主治脾胃虛寒。今「去人參」,推測因其病位偏於中下焦濕滯,恐人參補氣壅滯,反礙濕邪運化。
關鍵加減(増紅曲)
- 紅曲: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活血化瘀、健脾消食」之效,兼能「化濕濁」。古代用於飲食積滯、赤白下痢,其發酵特性可疏通中焦氣血,助乾薑、白朮化解濕瘀互結。
配伍邏輯
- 溫中燥濕:乾薑溫脾陽以散寒,白朮健脾燥濕,炙甘草調和諸藥,三者協力振奮中陽,切中「寒濕困脾」核心病機。
- 活血化濕:紅曲引入「血分」,針對濕邪久滯導致的經絡氣血不暢(如腳氣腫痛),既助濕邪消散,亦防寒濕凝瘀成積。
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從「理中丸」溫補中焦,轉向「溫通」為主,尤其適合:
- 寒濕腳氣兼輕微血滯:下肢冷痛腫脹、按之凹陷,或伴腹脹納呆、舌淡苔白膩。
- 脾虛濕盛兼瘀:若濕邪日久阻絡,紅曲能稍解血行不暢,而免全方過於溫燥。
劑型設計意圖
「白湯點服」取其速散濕濁;「蜜丸」則緩圖健脾,兼顧急症與調理。空心服藥,使藥力直趨中下焦,符合「腳氣」治則。
此方體現「治病求本」思路:腳氣雖見於下,然病源在中焦脾虛寒濕,佐以活血化濕,標本兼顧。
傳統服藥法
理中丸去人參,增紅曲。
每服2錢,白湯點服;蜜丸亦得,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味理中丸, 出處:《百一》卷十一。 組成:理中丸去人參,增紅曲。 主治: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