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t injures Qi

暑熱傷氣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與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2-07-12

同名證候
暑傷氣陰熱傷氣陰

暑熱傷氣證,是指在夏天感受暑熱之邪,邪傷肺衛之氣,全身發熱流汗、口渴口乾、容易疲勞沒精神的一種證候。

溫病學派的「熱傷氣陰證」也是類似,這是指溫熱之邪進入體內之後,傷津耗氣所造成的一種現象,常見於溫病的中期或後期。

此證多發於盛夏炎熱之時,因暑熱傷氣而出現潮熱,容易發生在小朋友身上,因為小孩陰氣未充,陽氣未盛,不能耐受暑熱熏蒸,氣陰受損,所以會出現潮熱,又稱「夏季熱」,成人或中老年人也會出現。

在炎熱夏天,如果在大太陽下工作,體弱的人因為元氣虧虛,就容易耗傷元氣而形成本證。由於暑為火邪,蒸散力道很強,容易耗氣傷津,傷害脾胃,也會傷害肺臟,造成肺經異常。

經常出現的症狀是:全身發熱、汗出過多、輕微怕冷、頭痛、身體沉重、頭暈、面紅、氣喘少氣、胸悶煩躁,口渴一直想要喝水、舌紅苔黃燥,脈洪大而芤

小孩子常見的症狀是:發熱、上午發熱,下午熱退,或下午發熱早上退熱、口渴、煩躁不安、納呆食慾不振、精神疲倦、咳嗽氣喘,時咳鮮血、舌苔膩、脈細數。

古代醫家葉天士曾說:「夏暑發自陽明」,這個陽明指的就是胃經。夏天暑熱之氣,火熱播灼陽明,蒸其津液,耗傷元氣。

暑邪蘊於陽明,壯熱煩渴、脈洪大、汗多尿短赤,同時並有胸脘痞悶、肢體沈重、困倦症狀者,乃暑熱挾濕困阻中焦,為暑傷陽明、濕困太陰。

以上的的抽象文字,其實可以從現代人的經絡現象來完全理解什麼叫做「暑傷陽明、濕困太陰」。每年北半球到了最熱的時候(6-8月),多數人體內的陽明經能量大增,脾經能量大減,這就可以清楚驗證這種現象

夏季暑傷陽明、濕困太陰的經絡現象
夏季暑傷陽明、濕困太陰的經絡現象

然而,絕大多數人不會只有這兩條經絡異常,而是會呈現下面這種鐵三角經絡型態,加上手部三焦經、大腸經實證,這種人到了夏天,通常很容易流汗。

某女性會員是「鐵三角」經絡體質,一年四季都呈現鐵三角經絡型態(見下圖),一年四季都感到容易發熱,尤其是夏天特別容易流汗。

夏天經常流汗的經絡現象
夏天經常流汗的經絡現象

她只要出去外面,沒走多久的路,就會全身濕透,汗下如雨,因此她只能經常待在冷氣房,在夏天她經常感到的容易疲勞沒精神,完全符合中醫理論提到的氣虛現象。

改善的方法其實不難,就是運用一些清熱、瀉火、補氣、健脾燥濕、滋陰類型的中藥或食物,就可以改善相關症狀。然而真正要解決此證還是要依賴老天爺,隨著進入秋冬之後,相關症候才有可能根本消失。

暑熱傷氣多見於暑溫證中。本證通常應與「暑傷氣陰證」、「寒、濕、勞等傷及陽氣證」、「傷寒陽明經證」、「脾胃氣虛潮熱」一起討論。

「脾胃氣虛潮熱」,一般在上午發熱,下午熱退,也有午後發熱者,結合其它氣虛的症狀。暑熱傷氣潮熱是早熱暮涼,或暮熱早涼,兼見暑熱傷氣的症狀。

「濕傷陽氣證」由濕邪所致,濕邪屬陰,粘膩重濁,所以濕盛常可傷陽氣。「勞傷陽氣證」常因為飲食失節、寒溫失調、情志所傷、過度勞乏等為病因,而耗損元氣,此證汗出不多,而暑傷氣之汗極多。

「寒傷陽氣證」是寒氣多傷陽,所以手腳冰冷。「傷寒陽明經證」是傷寒往裡傳化熱,化熱之後所出現的一系列多汗、身熱、口渴…等證,與暑熱所傷不同。

經絡理解圖

從經絡角度深入理解此證候

暑熱傷氣經絡圖

造成暑熱傷氣的主要原因

了解5種常見致病因素

1

暑熱

暑熱

中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邪傷人可以導致人體陽氣亢盛,出現壯熱、面赤、脈象洪大等熱性症狀。

在炎熱夏天感受到暑熱之邪,最容易出現暑熱傷氣證。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2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舌苔黃膩舌頭鮮紅色
2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洪脈數脈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面色發紅發熱(發燒)突然暈倒不省人事心情煩燥胸悶脹口乾口渴汗出(身體易出汗)身體沉重暈眩呼吸氣短言語無力經常疲勞想睡食慾不振咳嗽咳血潮熱心胸煩熱頭痛

相關證型

與此證候相關的其他證型

白虎湯證氣虛暑傷氣陰脾胃氣虛氣血兩虛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暑熱傷氣證其實很容易被觀察出來,每年到了7-9月期間,北半球天氣炎熱,多數人體內的肺經、大腸經與三焦經出現實證。配合夏季高頻率出現的「鐵三角」經絡型態,就會是暑熱傷氣證的典型經絡模型。

每年7-9月北半球天氣炎熱,肺經、大腸經與三焦經實證機率提升
每年7-9月北半球天氣炎熱,肺經、大腸經與三焦經實證機率提升

,可參考幾種常見經絡型態如下:

1脾經,膀胱經虛證;肝經,胃經實證(春夏常見經絡型態2)

經絡型態

經絡型態

出現機率

出現機率

春夏期間常見經絡型態,天氣溫度超過28°C,或北緯20度以北的地區,大約從4-5月開始多數人的經絡就會開始出現這種經絡現象,同時伴隨肝經胃經實證,體內肝脾不調現象產生。平時只要晚睡或過度疲勞也會出現此春夏期間常見的經絡型態,北半球天氣溫度超過28°C,大約從5月開始,40%-50%的人就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同時伴隨肝經、胃經實證。平時只要晚睡或過度勞累,長期疲勞累積時也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可以說是鐵三角經絡型態的變化型。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南病別鑒·濕熱條辨》:「濕熱症,曾開洩下奪者,惡候皆平,獨神思不清,倦語不思食,尿數唇齒乾,胃氣不輸,肺氣不布,元神大虧,宜人參、麥冬、生谷芽、川石斛、木瓜、生甘草、鮮蓮子等味。開洩下奪,惡候皆平,正亦大傷,故見症多氣虛之象,理合清補元氣,若用膩滯陰藥,去生便遠。」
  • 《丹溪心法.中暑》:「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痛腳軟,食少體熱者是。」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載入討論區...

證候搜尋

輸入證候名稱或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