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桃花丸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澀止瀉: 赤石脂性澀,善於收斂止瀉,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滑泄不止的腹瀉。小桃花丸中加入赤石脂,可增強止瀉功效,緩解腸道滑脫症狀。
- 止血止痛: 赤石脂亦具止血作用,可用於治療崩漏、便血等出血症。小桃花丸中加入赤石脂,可以輔助止血,緩解因腸道炎症引起的疼痛。
因此,赤石脂在小桃花丸中發揮着固澀止瀉、止血止痛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腹瀉、止血止痛的療效。
小桃花丸中加入龍骨,主要是基於其鎮驚安神、收斂固澀的功效,用以治療兒童驚癇、夜啼、盜汗、遺尿等症。
龍骨性甘、鹹、平,入心、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收斂固澀的作用。對於兒童驚癇、夜啼,龍骨能鎮心安神,緩解驚恐不安;對於盜汗、遺尿,龍骨能收斂固澀,減少汗液流失,固攝尿液。
此外,龍骨還具有補鈣的作用,可以促進兒童骨骼生長,防止因缺鈣引起的佝僂病。因此,小桃花丸中加入龍骨,不僅可以治療兒童常見疾病,同時還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中藥方劑「小桃花丸」中的「鉛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鉛粉含有鉛等成分,對於處理由熱毒引起的症狀有良好的效果。在「小桃花丸」中,鉛粉的加入能夠幫助清理體內的熱毒,減少由於毒熱引起的炎症和出血問題。其解毒涼血的作用能夠提升方劑的療效,使其在處理相關症狀時更具效果。
中藥方劑「小桃花丸」中的「鉛丹」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和涼血止血。鉛丹含有鉛成分,對於改善由熱毒引起的疾病有顯著效果。在「小桃花丸」中,鉛丹的作用是清除體內的毒素,減少因毒熱引起的炎症和出血。其強效的解毒作用能夠提高方劑的療效,達到更好的健康改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桃花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赤白利」,即小兒赤白痢疾(下痢夾雜血與黏液)。古代醫家認為,赤白痢多因濕熱蘊結腸道,損傷氣血所致,臨床表現為腹痛、裡急後重、大便夾雜赤白黏液。小桃花丸的組方以固澀收斂為主,輔以清熱燥濕,旨在止瀉止血、調和腸道。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赤石脂:性溫酸澀,歸大腸經,主收澀止瀉、止血生肌,針對久痢滑脫、便血。
- 煅龍骨:澀腸固脫、鎮靜安神,協同赤石脂增強固澀作用,兼能緩解小兒痢疾引發的煩躁。
- 密佗僧(氧化鉛):古代用於燥濕殺蟲、收斂瘡瘍,此處可能用於清腸中濕熱毒邪。
- 定粉(鉛粉)與炒黃丹(鉛丹):二者均含鉛,傳統認為可殺蟲解毒、止血止痢,但需注意其毒性。
整體推論
此方以「固澀止痢」為核心,赤石脂、龍骨收斂腸道;密佗僧、鉛類藥物清熱燥濕、殺蟲解毒,針對濕熱痢疾的病理因素。全方側重治標(止瀉止血),而對濕熱本質的清除力較弱,故可能適用於痢疾日久、滑脫不禁之證(偏虛或虛實夾雜),而非急性暴痢實熱證。
劑型與服法特點
- 醋糊丸:醋性酸收,加強止瀉效果,且可能減緩鉛類藥物的毒性。
- 米飲送服:保護胃氣,避免峻藥傷正,符合小兒「臟腑嬌嫩」的生理特點。
時代背景考量
古代小兒痢疾易致脫水虛脫,此方以固澀爲先,鉛類藥物雖有毒性,但對症下藥可能緩解危候。現代應用時需結合辨證,謹慎評估其安全性與適應證。
傳統服藥法
赤石脂、龍骨(煅)、密佗僧、定粉、黃丹(炒紫黑色用)各等分。
醋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0丸至15丸,乳食前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小桃花丸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小桃花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桃花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一。 組成:赤石脂、龍骨(煅)、密佗僧、定粉、黃丹(炒紫黑色用)各等分。 主治:小兒赤白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