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便立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便祕,特別是針對腸胃功能失調所致的排便困難。其中的鉛丹(鉛矽礦)是方劑的重要成分之一,主要因其具有明顯的瀉下作用。鉛丹被認為可以刺激腸道,促進腸蠕動,從而達到改善排便的效果。
然而,需注意的是,鉛丹的使用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因為鉛屬於重金屬,長期或過量攝入可能導致重金屬中毒,對身體造成損害。因此,在現代醫學中,對鉛丹的使用有著嚴格的限制和規範。
總體而言,便立丹的組成中加入鉛丹,主要是基於其有效的瀉下功能,但在使用時應謹慎,注意劑量及使用頻率,以避免可能的健康風險。
便立丹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有二:
- 驅蟲止癢: 雄黃性溫燥,具驅蟲止癢之效。方中配伍雄黃,旨在驅除腸道寄生蟲,並止癢消腫,以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 燥濕止瀉: 雄黃亦具燥濕止瀉之功。方中加入雄黃,可針對脾胃濕熱、腸道積滯引起的腹瀉,起到燥濕止瀉的作用。
然而,雄黃屬於有毒藥物,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藥物中毒。
便立丹方劑中含有龍骨,主要原因如下:
- 固澀止瀉: 龍骨性味甘、澀、寒,入脾、腎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汗的功效。便立丹用於治療脾虛泄瀉、久瀉不止,龍骨可收斂腸道,固澀止瀉,使大便成形。
- 鎮驚安神: 龍骨還有鎮驚安神的作用,能平息肝火,安定心神,對於伴有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的泄瀉患者,龍骨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便立丹方劑中加入龍骨,既能固澀止瀉,又能鎮驚安神,有助於改善泄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便立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便立丹」主要應用於「疬瘡」,即淋巴結結核(瘰疬)或慢性潰瘍瘡瘍,此類病症特徵為局部潰爛、流膿久不癒。方中要求將藥末製成餅狀,外貼患處,並以蔥白湯清洗瘡面,顯見其為外治方,目的在於拔毒生肌、收斂瘡口。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黃丹(鉛丹)
- 傳統功效:辛、微寒,有毒,具拔毒生肌、收斂瘡口之效。
- 推測作用:為方中主藥,能抑制瘡面分泌物,促進組織修復,適用於潰瘍膿水淋漓者。
雄黃
- 傳統功效:辛、溫,有毒,可解毒殺蟲、燥濕祛痰。
- 推測作用:配伍黃丹增強解毒之力,針對瘡毒腐肉或潛在感染,尤適於慢性化膿性病變。
龍骨(煅)
- 傳統功效:甘澀、平,煅後增強收濕斂瘡之性。
- 推測作用:與黃丹協同收斂,減少膿水滲出,並促進瘡口癒合,適用於潰瘍久不收口。
金腳信(砒霜)
- 傳統功效:辛、大熱,大毒,蝕瘡去腐。
- 推測作用:微量使用以「以毒攻毒」,強力腐蝕瘡面壞死組織,但須謹慎控量,免傷新肉。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攻毒斂瘡」為核心:
- 拔毒:黃丹、雄黃、砒霜合力清除瘡毒,尤其砒霜針對頑固腐肉。
- 生肌:煅龍骨與黃丹收濕斂瘡,形成保護層,促進癒合。
- 外治特色:蔥白湯先洗患處,取其辛散通陽之性,助藥力滲透;藥餅外貼直接作用局部,避口服毒性風險。
四、配伍邏輯
「便立丹」體現「毒—斂並用」的製方思路:
- 以黃丹、龍骨為基礎,緩解膿水濕爛;
- 雄黃解毒,砒霜攻頑,針對深層瘡毒;
- 全方偏辛溫燥烈,適於寒性膿瘍,若瘡面紅腫熱痛(陽證)則恐非所宜。
此方反映古代外科「祛腐生肌」的經典治法,然因含重金屬及砒霜,現代臨床須審慎評估替代方案。
傳統服藥法
黃丹、雄黃、龍骨八停(煅)、金腳信少許(研)。
上為末,捏作餅子。
膿水乾,蔥白湯洗過,貼在瘡上。
方中黃丹、雄黃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便立丹有毒,不可過量服用。
- 便立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便立丹。
相同名稱方劑
便立丹,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一。 組成:黃丹、雄黃、龍骨八停(煅)、金腳信少許(研)。 主治:癧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