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聖丹方中含有硃砂,其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功效,可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癲狂等症狀。聖丹方中常用於治療心火亢盛、神志不安等症狀。
- 解毒消腫: 硃砂亦有解毒消腫之效,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蛇蟲咬傷等症狀。聖丹方中常用於治療外感熱毒、咽喉腫痛等症狀。
然而,硃砂含有汞元素,長期服用或過量服用會造成汞中毒,故應在醫師指導下謹慎使用。現代醫學已不再推薦使用含硃砂的中藥方劑。
雄黃是中藥方劑中常見的一種成分,其主要成分為三硫化二砷,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在《本草綱目》中,雄黃被認為具有解毒、燥濕、散結的功效,因此在一些方劑中被廣泛應用。它可用於治療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黴癬以及某些腫塊等症狀。其具有的抗菌和抗病毒特性,讓它在中醫中被視為珍貴的藥材。
許多中藥方劑,如聖丹,將雄黃納入成分中,一方面是因為其強效的解毒和消腫效果,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藉助其獨特的氣味和性質來引導其他藥材的作用。然而,雄黃的毒性也需要謹慎對待,使用時必須遵循專業指導,避免過量及不當使用所帶來的健康風險。因此,雖然雄黃在中藥方劑中有其價值,仍需深入理解其適應症與禁忌,以確保療效的安全性。
「聖丹」方劑中含有「鉛丹」,其原因主要為:
- 鉛丹的藥性: 鉛丹味甘,性寒,入肝經,具有解毒、止痛、生肌等功效。古人認為其可治療瘡瘍、毒蛇咬傷、燒傷燙傷等症,因此被納入方劑中。
- 時代背景: 古代醫學理論尚未完全發展,對於藥物毒性的理解有限。鉛丹雖然有毒,但當時人們對其毒性認識不足,並未完全意識到其潛在的危害。
然而,隨著醫學的進步,人們逐漸瞭解到鉛丹的毒性,以及其潛在的致癌風險,現代醫學已不再使用鉛丹入藥。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如聖丹》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如聖丹》主治「瘧疾」,即中醫所稱之「瘧病」,以「寒熱往來、發作有時」為特徵,古人歸因於瘧邪伏於半表半裏,或與痰濕、氣血失和相關。此方記載兩類劑型:
- 散劑:空腹服用,取其藥力直達病所。
- 丸劑(雄黑豆製法):強調「發時」服用,利用黑豆引經、朱砂安神,並以新水(清潔冷水)面東(傳統方位觀念)送服,結合時空禁忌(忌食禽畜),反映古代瘧疾治療中對「截瘧」與「袪邪」的重視。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三藥皆具毒性,然古人以毒攻毒,針對瘧邪特性而設:
- 人言(砒霜):性烈大熱,破結逐痰,古法用微量截瘧,取其「劫痰截瘧」之效,直折瘧邪猖獗之勢。
- 雄黃:辛溫有毒,燥濕殺蟲、辟穢袪痰,針對瘧疾夾濕濁或瘴氣之病理。
- 黃丹(鉛丹):性寒鎮驚,外用居多,然內服少量可墜痰止瘧,與人言一寒一熱相制約。
輔佐藥理(丸劑版):
- 雄黑豆:黑豆解毒利水,去皮減其滯膩,助藥性疏通經絡;分26丸暗合「日服一丸」之節律,順應瘧疾週期。
- 朱砂為衣:鎮心安神,緩解瘧發譫妄,兼具防腐之功。
三、方劑思路
此方以「峻藥緩攻」為核心:
- 三藥等分,毒性相制,散劑「1字」(約0.3-0.5克)極控劑量,丸劑再分攤藥力,顯古人用毒之慎。
- 截瘧關鍵在「發時前服」,藉毒性藥抑制瘧邪亢進,輔黑豆引藥入腎(瘧屬少陰),朱砂定神防脫。全方體現「攻邪為先,兼顧正氣」的瘧疾治則。
傳統服藥法
人言、雄黃、黃丹各等分。上為末。
每服1字,早晨空心服。一方用雄黑豆98粒,水浸1宿,去皮,同藥搗為丸,分作26丸,朱砂為衣。每服1丸,發時用新水面東送下。
忌雞、豬、魚、兔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如聖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如聖丹,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七。 組成:人言、雄黃、黃丹各等分。 主治:瘧疾。
如聖丹, 出處:《袖珍》卷四引《聖惠》。 組成:枯礬4兩,蛇床子2兩。 主治:婦人經脈不調,赤白帶下。
如聖丹,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二。 組成:乾蟾7個(燒灰),蟬殼(去土盡)半兩,蚺蛇膽1分,大棗1個(去核燒灰,以上先爲末),黃丹1分(研),定粉1分(研),麝香1錢(研)。 主治:腸胃俱虛,腹內蟲動,侵蝕下部,疳痢濕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