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蟾酥走黃丹」方劑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之效。與蟾酥、黃丹等藥物配合,可加強鎮靜安神作用,用於治療驚癇、癲狂等症。
- 解毒散結: 硃砂亦具解毒散結之功。蟾酥走黃丹方劑常用於治療毒蛇咬傷、癰疽疔瘡等症,硃砂可與其他藥物協同,起到解毒消腫、散結止痛的效果。
蟾酥走黃丹方劑中包含鉛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 毒攻毒: 蟾酥為毒性藥物,性寒,善於解毒消腫。而鉛丹亦屬毒性藥物,性熱,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此二藥皆毒性強烈,以毒攻毒,互相制約,可增強療效,尤其適用於濕毒頑固難治的皮膚病。
- 相輔相成: 蟾酥走黃丹方劑中,蟾酥以解毒消腫為主,鉛丹則以燥濕止癢為主。二者相輔相成,可發揮更強的治療效果。例如,在治療濕疹、癬症等病症時,蟾酥可解毒消腫,鉛丹則可燥濕止癢,相得益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蟾酥走黃丹主治「疔瘡走黃」,即疔瘡毒邪內攻、蔓延至血分或臟腑的危重症候。古代醫家認為,疔毒熾盛時,若未及時消散或誤治(如擠壓、艾灸),可導致毒邪「走散」(走黃),出現高熱、神昏、腫勢擴散等險證。此方外敷內服並用,旨在以劇毒之藥攻逐疔毒,並通過發汗驅邪外出,屬「以毒攻毒」之急治之法。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方劑組成邏輯
蟾酥(君藥):
辛溫大毒,具強力攻毒消腫、麻醉止痛之效。外敷可直接作用於瘡口,內服能激發陽氣發汗,開竅醒神。《本草綱目》載其「治發背疔瘡,一切惡腫」,為攻毒劫邪之要藥。朱砂(臣藥):
甘微寒,重鎮安神、清熱解毒。其性沉降,可制約蟾酥走竄太過,兼防毒熱擾神。研末外用亦能抑菌斂瘡。黃丹(鉛丹,臣藥):
辛微寒,有毒,能拔毒生肌、殺蟲止癢。與蟾酥相配,增強蝕瘡去腐之力,傳統用於頑瘡潰爛。白麵(佐使):
甘涼,緩和諸藥峻烈之性,作為賦形劑便於製丸,且能護胃減毒。
2. 配伍與治療機理
外用:刺瘡納藥,逐毒外出
先刺破瘡口引邪有出路,後置藥丸於局部,藉蟾酥、黃丹之毒性直接腐蝕瘡毒,朱砂清解熱毒。配合「水沈膏」(可能為清涼退腫之外貼劑)防止毒邪擴散。內服:發汗透邪,表裡分消
以蔥湯送服,蔥白辛溫通陽助汗,協同蟾酥開泄腠理,使內攻之毒隨汗而解。取「汗法」使邪從表出,符合「走黃」屬熱毒熾盛於表的治則。
3. 「以毒攻毒」的邏輯
方中蟾酥、朱砂、黃丹均具毒性,但疔瘡走黃屬「毒邪極盛」之候,故用大毒之品直折其勢。古代醫家認為,此類劇毒藥對氣血壅滯、毒深病急者,反能激發正氣抗邪,速去其毒而保全生機。
總結
此方體現古代外科「峻藥救急」思想,針對疔毒走黃的關鍵病機——毒邪壅滯、內外俱實,採取內外合治:
- 外治以蝕瘡拔毒,切斷毒源;
- 內治以發汗透邪,導毒外散。
全方側重「攻邪」,以毒性配伍與汗法結合,符合「急則治標」之原則,然其運用需基於對毒勢的準確判斷。
傳統服藥法
朱砂(研)、黃丹(飛)、白麵各等分。
上為末,取蟾酥為丸,如麥粒大。
先刺瘡口,次按1粒在瘡口內,仍以水沈膏貼之;又以5-7丸,蔥湯吞下。發汗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蟾酥走黃丹, 出處:《準繩·瘍醫》卷二。 組成:朱砂(研)、黃丹(飛)、白面各等分。 主治:疔瘡走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