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倚金丹方劑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 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在倚金丹中,硃砂可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煩躁不安等症狀,同時也能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不適。
- 配伍增效:硃砂與方劑中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增效作用。例如,硃砂與黃連、黃芩等清熱解毒藥材合用,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與遠志、酸棗仁等安神藥材合用,可增強其安神定志之效。
中藥方劑[倚金丹]的組成中,包含[水銀],主要是因為水銀具有強效的解毒作用。水銀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瘡瘍等問題。在[倚金丹]中,水銀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有助於快速緩解由毒素引起的皮膚問題。然而,由於水銀具有極高的毒性,使用時需特別謹慎,以免引發嚴重副作用。
中藥方劑[倚金丹]的組成中,包含[鉛丹],主要是因為鉛丹具有解毒作用。鉛丹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瘡瘍等問題。在[倚金丹]中,鉛丹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有助於快速緩解由毒素引起的皮膚問題。然而,由於鉛丹具有強烈的毒性,使用時需特別謹慎,以免引發嚴重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倚金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針對多種內外邪毒與心神不穩之症,包含:
- 神志疾患:如「風邪癲癇」、「鬼疰心痛」、「驚悸」,此類症狀多與古代認為的「外邪侵擾心神」或「痰熱蒙蔽清竅」相關,方中丹砂、水銀重鎮安神,黃丹亦有解毒鎮驚之效。
- 外科瘡毒:「惡瘡」、「赤白帶下」等,因水銀、黃丹具殺蟲解毒、燥濕斂瘡之功,可外用或內服以除濕熱毒邪。
- 代謝異常:「消渴陰黃」可能與濕熱內蘊或金石藥毒積累有關,方中藥材能「解百毒」,推測可緩解毒熱傷陰之象。
- 風症:「頭面風」指風邪上攻引起的眩暈、頭痛,重墜之藥性可降逆熄風。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丹砂(硃砂):
- 性味:甘微寒,有毒。
- 傳統作用:清心鎮驚、安神解毒,主治心神不寧、癲狂驚悸,其色赤入心經,能鎮攝浮越之火。
水銀:
- 性味:辛寒,大毒。
- 傳統作用:殺蟲攻毒,古方用於疥瘡、惡瘡,內服極少,此方經高溫煉製後可能轉化為硫化汞(與丹砂成分相近),毒性降低,協同增強鎮靜解毒之效。
黃丹(鉛丹):
- 性味:辛微寒,有毒。
- 傳統作用:外用拔毒生肌,內服鎮驚墜痰,常治癲癇、瘧疾。其重鎮之性可助丹砂、水銀安定心神,且能斂瘡止帶。
配伍邏輯:
- 解毒協同:三藥皆具毒性,但高溫煅煉後(「通赤半日」)可能使部分金屬轉化為較穩定的化合物,減毒存效,共奏「解百毒」之功。
- 重鎮安神:金石重墜之品直達下焦,降上逆之風火,適用於癲癇、驚悸等陽亢神亂之證。
- 攻毒斂瘡:水銀、黃丹殺蟲燥濕,對惡瘡、帶下等濕熱潰爛之症有斂瘡生肌之效。
三、潛在治療機轉推測
- 鎮靜作用:丹砂主含硫化汞,現代研究顯示微量可抑制中樞神經興奮,但需嚴格控制劑量。
- 抗菌消炎:水銀、黃丹對某些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古時用於頑固性皮膚病。
- 代謝調節:可能通過重金屬離子影響酶系統,緩解「丹石發動」(金石藥中毒)之症,但此類作用風險極高。
總結:此方以金石毒藥為核心,透過配伍與炮製(火煅)轉化毒性,達到「以毒攻毒」之效,適用於古代認定的邪毒壅盛、心神失守等重症,然其毒性需謹慎權衡。
傳統服藥法
丹砂3兩,水銀3兩,黃丹1斤。
解百毒,安心神。
上藥同研令水銀星盡,入瓷瓶中,蓋口,如法固濟,初以文火養,候熱徹,即加火十斤已來,斷令通赤,半日久藥成,候冷開取,面上白色,內如紫金色,光明甚好,便為細末,以紙鋪地,攤藥在上,以盆蓋之,出火毒一日後,粟米飯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丸,空心以溫水送下。
忌羊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含有硃砂、水銀、鉛丹等有毒中藥,使用時應嚴格遵醫囑,不可擅自加減。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消腫的功效,孕婦慎用。
- 本方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長期服用可能會引起中毒,應遵醫囑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倚金丹, 出處:《聖惠》卷九十五。 組成:丹砂3兩,水銀3兩,黃丹1斤。 主治:解百毒,安心神。主治:風邪癲癇,鬼疰心痛,惡瘡,丹石發動,消渴陰黃,驚悸,頭面風,赤白帶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