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解毒丸

朱砂解毒丸

ZHU SHA JIE D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7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6%
腎經 19%
肝經 16%
脾經 10%
肺經 10%
大腸經 8%
胃經 7%
心經
腎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硃砂解毒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硃砂,這是因為硃砂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硃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具有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硃砂被認為能夠有效祛除體內的邪毒,從而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此外,硃砂還能夠增強心腦功能,有助於改善情緒,減輕焦慮和煩躁,這對於那些因為熱毒而導致的不適症狀尤為重要。硃砂解毒丸的設計旨在通過綜合多種草藥的協同作用,以達到最佳的療效。在傳統使用中,硃砂解毒丸不僅用於治療各種燒燙傷、膿腫等,還能改善因火毒所引起的口腔潰爛等問題。硃砂的加入使得此方劑在清熱解毒的同時,兼具了鎮靜與安神的效果,增強了整體的治療效能。

硃砂解毒丸中加入龍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鎮驚安神: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鎮驚安神之效。硃砂解毒丸常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厥、心神不寧等症,而龍骨能與硃砂相輔相成,加強其鎮驚安神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2. 固澀止汗: 龍骨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收斂心氣,止汗止瀉。硃砂解毒丸常用於治療熱病煩躁、多汗、心悸等症,而龍骨的固澀作用可以輔助止汗,減少體液流失,緩解病情。

硃砂解毒丸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毒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有解毒殺蟲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在硃砂解毒丸中,雄黃與硃砂、黃連等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達到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的效果。
  2. 相輔相成: 雄黃與硃砂同為礦物藥,其性質相近,搭配使用可增強藥效。硃砂性寒,能清心火、鎮驚安神,而雄黃性溫,能解毒殺蟲,兩者相輔相成,能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鎮驚安神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朱砂解毒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一切惡瘡,走胤無形」,意指適用於毒性劇烈、擴散迅速的瘡瘍腫毒(「走胤」即走散流竄之意)。古代醫家認爲惡瘡多因「熱毒壅盛」或「穢濁之邪內侵」所致,發病急驟者易伴隨神昏譫語,故需強效解毒、鎮驚開竅之劑。此丸劑內服或舌下含服,強調「汗出爲度」,顯示其藥性峻猛,旨在透過發汗驅邪外出,符合中醫「透毒外解」之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論

  1. 朱砂(主藥)

    • 性味甘寒,入心經,傳統功效爲「清熱解毒、鎮心安神」。
    • 針對惡瘡伴隨的熱毒擾神(如神昏),以其重鎮之性抑火毒上攻,同時借其微寒之質清解瘡毒。
  2. 龍骨(輔藥)

    • 味澀性平,功能「收斂固澀、鎮驚安神」。
    • 與朱砂協同強化鎮靜之效,並防止毒邪內陷;其收斂特性或能制約瘡毒擴散(「走胤無形」)。
  3. 雄黃(佐藥)

    • 辛溫有毒,爲傳統「殺蟲解毒」要藥,尤擅治瘡癰疔毒。
    • 《本草綱目》載其能「化腹中毒邪」,此處用少量助朱砂攻毒,針對穢濁瘡毒之病因。
  4. 蟾酥(使藥)

    • 辛溫有毒,具「開竅醒神、攻毒消腫」之效。
    • 作爲丸劑基質,其走竄之性助藥力速達病所,且能透發皮膚(促汗出),符合「邪從汗解」思路;舌下含服更取其急救醒神之功。

配伍邏輯
全方以「解毒爲本,鎮驚爲標」,結合朱砂、雄黃寒溫並用,清解與攻毒並行;龍骨收斂以防毒散,蟾酥開竅以通閉阻。四藥協同,既針對瘡毒之本,又兼顧神昏之標,體現「急則治標」與「標本兼顧」的辨證思維。

應用推衍
「走胤無形」之惡瘡,或類似於現代「敗血症」、「丹毒」等感染性疾病伴隨全身症狀者。方中藥物多具抗菌、抗炎作用(如雄黃含硫化砷,蟾酥含強心甾體),而朱砂重鎮或能抑制中樞興奮,符合「鎮靜消炎」的現代病理理解。舌下含服設計,類似現代急救藥的黏膜快速吸收途徑,顯示古人對急症給藥的靈活運用。

此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與「急救截斷」的治療哲學,然其藥性峻烈,須精準辨證施用。

傳統服藥法


朱砂1兩,龍骨5錢,雄黃少許。
蟾酥為丸,如綠豆大。
輕者5-7丸,重者9丸或11丸,冷水送下。若人不能服藥,心中霍亂,不省人事,撥開牙關,舌尖貼1丸,汗出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朱砂解毒丸有毒,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朱砂解毒丸, 出處:《魯府禁方》卷四。 組成:朱砂1兩,龍骨5錢,雄黃少許。 主治:一切惡瘡,走胤無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