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爛散

脫爛散

TUO L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四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0.9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19%
脾經 15%
胃經 15%
膽經 9%
腎經 9%
肺經 5%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膽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脫爛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良好的消毒和抗菌作用。雄黃的主要成分為硫化物,能有效地抑制多種細菌及真菌的生長,這使其在外用藥物中常被使用,特別是針對傷口感染、潰爛等症狀。脫爛散的主要功能是促進癒合及消炎,而雄黃的加入強化了這一效果。

此外,雄黃有助於解毒,對於一些由於外傷或感染而導致的毒素累積,能起到一定的清解作用。雖然雄黃在使用中必須謹慎,因其含有一定的毒性,但在適量的配置下,能為脫爛散增添有效的療效。因此,脫爛散在傳統醫學中被廣泛應用於各類皮膚病與潰瘍的治療,反映了中醫對藥物組合的深厚智慧和經驗。

脫爛散是一種具有清熱解毒、促進癒合作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各類型的皮膚病或潰瘍,其組成成分中包含鉛丹。鉛丹,主要成分為二氧化鉛,本身具有乾燥、收斂的特性,能夠有效地改善濕熱體質導致的皮膚病變。其使用歷史悠久,被認為有助於抑制病菌生長,促進傷口癒合。

然而,鉛丹的使用需謹慎,因其含有重金屬鉛,若使用不當可能引發中毒反應。因此,傳統中醫在使用此方劑時,通常會將鉛丹與其他草藥搭配,旨在減少其毒性,同時發揮其療效。特別是對於脫爛散中的其他成分,如黃柏、苦參等,皆有清熱解毒、利濕的功效,相互配合,可達到調和全方的效果。

在現代醫學視角下,對於鉛丹的應用仍需郵商醫者的技巧與經驗,確保療效與安全並重。因此,使用此方劑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避免可能的風險。

脫爛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硇砂,這主要是因為硇砂在中醫中具有特殊的功效。硇砂又稱為硃砂,主要成分是HgS,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特性。在脫爛散的組閤中,硇砂能夠有效地對抗因熱毒而引起的各種症狀,尤其是在治療因感染或外傷引起的腐爛狀況時,能夠降低炎症,促進傷口癒合,並防止潰爛的擴大。

此外,硇砂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能夠平衡陰陽,改善體內環境,因而在脫爛散中起到輔助作用,使整個方劑的療效更加明顯。透過綜合運用多種中藥材與硇砂的特性,脫爛散不僅能治療肌膚的腐爛問題,還能從根本上調理人體,使之恢復健康。因此,硇砂在脫爛散中的應用不僅科學合理,更體現了中醫藥的整體觀和辨證施治的理念。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脫爛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瘡瘍」,專指瘡瘍膿腐未脫、久不生肌之證。古代醫家取其「去腐生肌」之效,透過外敷促使瘡口腐敗組織脫落,加速新肉生長,尤適用於潰後膿腐黏膩難化或惡瘡久不收口者。方中強調「熔蠟和,入瘡內」,結合蠟的黏附性,使藥力持續作用,三日內腐肉自脫,顯示其針對性強、見效速的特性。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雄黃(1兩)
    性辛溫,有毒,傳統用於解毒殺蟲、燥濕祛腐。其硫砷成分可抑制瘡面腐敗菌滋生,緩解膿毒穢濁,為去腐之核心藥物。

  2. 黃丹(1兩,即鉛丹)
    性微寒,能收斂生肌、拔毒防腐。鉛化合物可減少瘡面滲出,形成保護層,與雄黃協同,一攻(去腐)一斂(生肌),調節瘡瘍微環境。

  3. 硇砂(1分)
    性鹹苦辛,具腐蝕性,《本草綱目》載其「破積膿,去惡肉」。少量用之,助雄黃增強蝕瘡去腐之力,針對頑固性腐肉不脫者。

配伍原理:
全方以「腐蝕去濁」為主軸,雄黃、黃丹為君臣,解毒去腐與收斂並行;硇砂為佐,強化蝕瘡效能。熔蠟為使,賦形固藥,延長局部作用。其機理可分三層:

  • 化學性去腐:硇砂與雄黃直接破壞壞死組織結構。
  • 抗菌收斂:鉛丹抑制分泌物,減少感染。
  • 物理性促脫:蠟膜封閉瘡面,形成缺氧環境,促使腐肉分離。

此方體現「腐去新生」之理,屬古代外科「峻藥生肌」之法,適用於體表潰瘍膿腐期,然須精準掌握劑量與適應階段。

傳統服藥法


雄黃1兩,黃丹1兩,硇砂1分。
去腐生肌。
熔蠟和,入瘡內,至3日腐肉自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脫爛散,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雄黃1兩,黃丹1兩,硇砂1分。 主治:去腐生肌。主治:瘡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