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劑中,包含赤石脂,主要原因如下:
- 固澀止瀉: 赤石脂性澀,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對於脾胃虛弱,腸滑泄瀉者,可起到止瀉固澀的作用。
- 清熱利濕: 赤石脂亦具清熱利濕之效,能清除體內濕熱,對於濕熱下注,小便不利等症,亦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赤石脂在赤石脂禹餘糧湯方劑中,起著固澀止瀉、清熱利濕的作用,為方中不可或缺之藥材。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劑中包含「禹餘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 固澀止瀉:禹餘糧性味甘平,具有固澀止瀉的功效,可治療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症狀。赤石脂亦具收斂止瀉作用,兩者合用,可加強止瀉效果,並減少腸道蠕動,緩解腹瀉。
- 清熱利濕:禹餘糧除了固澀止瀉外,亦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可治療濕熱下注導致的腹瀉、尿頻等症狀。赤石脂則以其清熱利濕之性,配合禹餘糧,達到清熱利濕、固澀止瀉的雙重功效。
主治功效
赤石脂禹餘糧湯主治功效及原理分析
赤石脂禹餘糧湯,出自於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主要用於治療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且病位在下焦的證候。
主治功效:
綜合各家醫書的記載,赤石脂禹餘糧湯的主治功效可歸納為:
- 止瀉固脫: 用於治療下利不止,尤其適用於久瀉久痢,甚至出現滑脫不禁,大便失禁(遺矢)等症狀。
- 溫陽固澀: 針對下焦虛寒,膀胱失約,水液與大便混雜而下導致的下利。
- 消痞散結: 緩解因水濕停滯,氣機不暢導致的心下痞硬。
治療原理:
赤石脂禹餘糧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辨證施治,明確病位:
- 多部醫書,如《傷寒雜病論(宋本)》、《千金翼方》、《雞峰普濟方》等均強調此方用於治療「利在下焦」的病症,並與治療中焦脾胃虛寒的「理中湯」進行了區分。明確了病位在下焦,是使用此方的關鍵。
固澀止脫,重鎮安臟:
- 赤石脂,味甘、酸、澀,性溫,歸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固崩止帶,生肌斂瘡的功效。在此方中,赤石脂的澀性能夠固澀滑脫,收斂止瀉。
- 禹餘糧,味甘、澀,性平,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澀腸止瀉,收斂止血,固精止帶的功效。其質地較重,有重鎮安臟之功。如《醫方考》所言:「赤石脂之澀,以固其脫也;禹餘糧之重,以鎮其固也。」
- 二藥合用,共奏固澀止脫,重鎮安臟之效,針對下焦虛寒,固攝無權導致的下利不止。
兼顧中焦,標本兼治:
- 雖然此方主要針對下焦病證,但方中赤石脂、禹餘糧均有入脾胃經,因此在固澀下焦的同時,亦能兼顧中焦脾胃,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如《古今名醫方論》中柯韻伯所言:「此證土虛而火不虛,故不宜薑附。是下焦之標,實中宮之本也。」
利小便以實大便:
-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皇漢醫學》、《醫方集解》、《醫方論》、《成方切用》等醫書都提到了「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的治療原則。這是因為下焦虛寒,膀胱氣化不利,水液無法正常排出,與大便混雜而下,導致下利不止。因此,在固澀止瀉的同時,還需配合利小便的方法,使水液有出路,從而達到「利小便以實大便」的目的。
總結:
赤石脂禹餘糧湯以赤石脂、禹餘糧二味藥物為主,通過固澀止脫,重鎮安臟,兼顧中焦,利小便以實大便等作用機制,達到治療下焦虛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的目的。此方辨證精準,用藥簡潔而效專,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赤石脂禹餘糧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赤石脂1斤(碎),太乙禹餘糧1斤(碎)。 主治:固其下焦。主治: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此利在下焦。大腸腑發咳,咳而遺矢。
赤石脂禹餘糧湯, 出處:《婦科切要》卷二。爲《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 赤石脂禹餘糧湯(《婦科切要》卷二。爲《聖惠》卷七十三“禹餘糧散”之異名。)出處:《婦科切要》卷二。爲《聖惠》卷七十三“禹餘糧散”之異名。 。 主治:石脂禹餘糧湯(《婦科切要》卷二。爲《聖惠》卷七十三“禹餘糧散”之異名。)出處:《婦科切要》卷二。爲《聖惠》卷七十三“禹餘糧散”之異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